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從哪來

為了下次能更方便的見到我,點點關注吧。

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了非常精彩的內容哦,到底是什麼,一起看看吧。

近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精選寶雞及其周邊出土的青銅器140餘件,分

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

何尊

走進展廳,陳列的第一件青銅器便是何尊。

“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何尊》銘文拓片,紅圈處為“宅茲中國”

如果說藉助遺存、文物,我們可以“穿越”歷史,那文獻則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20世紀初,大批甲骨的出土,為研究殷商曆史提供了豐富的“出土文獻”。

人們發現,甲骨卜辭中對於商王、商先祖的記載與《史記·殷本紀》近乎一致。

殷墟甲骨

青銅,亦稱“吉金”。

正所謂“吉金鑄國史”,青銅銘文同樣記錄著歷史,而它本身也是歷史。

守卣(商代晚期,酒器)器蓋中部有一處銘文,為“守”字

在中原地區,從商代中晚期開始,銘文大量出現於青銅器上,初期字數較少。西周中期開始,大量形制規整、篇幅較長、氣勢恢宏的銘文開始出現。塵封於歷史中數千年,一旦出土,這些青銅器為充實中國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文獻。

有人說,一篇銘文,堪比一篇傳世文獻。器物的歷史意義,已經超過器物本身了。

宰獸簋(西周中期,食器)器蓋上的銘文

利簋

記載了“武王伐商”歷史事實的利簋,根據銘文所述,該器物做於武王伐商後的第7天。

西周末年,周人為避“犬戎之亂”,將來不及帶走的青銅器就地掩埋,以待日後返回時取出。然而,誰又能想到,那些青銅器就這樣被埋藏於歷史之中。

2000多年後,當這些埋藏青銅器的窖藏被意外發現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套套完整的器物組合。

2003年,陝西省眉縣楊家村村民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共出土27件青銅器。

史牆盤,1972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市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窖藏內共發現103件青銅器,其中以史牆盤最為出名。器物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使用四言句式,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蹟以及作器者的家世。

銘文結構工整,記錄的史實與《史記·周本紀》可相互對照。

史牆盤,西周中期(周共王時期),銘文共284字。

《左傳·成公十三年》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後母戊鼎,一般認為屬殷商武丁時期,重832。84千克。

王子午升鼎(區域性),春秋晚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出土時尊置於盤中。

今天去古已遠,我們或許無法還原歷史場景。但是一件文物的出現,不僅能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改寫”歷史的作用。

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婦好梟尊(商代武丁時期)。“婦好”一名,傳世文獻未見記載,但甲骨卜辭中有多次記錄。1976年,在殷墟宗廟宮殿遺址區,儲存完好的婦好墓被發現。

“考古不是挖寶”,拭去歷史的塵埃、撥開累積的地層,這項工作確實枯燥無味,甚至沒有結果。留守女生鍾芳蓉選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了不少爭論,後來,半個考古圈送上沉甸甸的50斤重禮物。其實,

今天當我們走在博物館內,學習歷史,瞭解過往的時候,眼前的那些文物,何嘗不是靠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雙手發掘出來的。

秦公鎛(樂器),春秋早期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長期以來,人們試圖從文獻裡找到歷史的蹤跡。

今天,藉助於文物的吉光片羽,我們對中國文明的緣起與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角度。這些文物記載著歷史,它們本身何嘗不是一種歷史?

三羊尊(酒器,區域性),商代晚期,故宮博物院藏

對文物,我們要有敬畏之心。對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也應當有足夠的敬意。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拼接和修復著中國的古代文明。

瞭解點背景

青銅器不一定是青色!

青銅,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

而使用青銅製作的器物由於歷史較早,往往銅鏽較多,常呈現青綠色外觀,因此被稱為“青銅器”。

事實上,青銅器在剛鑄造完成時,呈現出亮麗的金黃色。在某些儲存較好、未全部鏽蝕的青銅器上依然可以看到青銅本身的金黃色。除此之外,部分青銅器還呈現黑色外觀。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特殊的儲存環境和金屬成分有一定關係。

同為商代晚期的兩件青銅器,卻呈現不同的顏色。左側器物鏽蝕嚴重,表面呈青綠色;右側器物儲存較好,呈現原始銅色。

正鼎,商代晚期,上部鏽蝕嚴重,下部儲存較好,呈現金黃色。

作冊折觥,酒器,西周早期(康王時期),整體未見嚴重鏽蝕,外表呈現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