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022開年田野觀察|你在村頭看風景,我在網上看你——農村網紅喚起鄉土記憶

接受媒體採訪、參加地方臺春晚錄製、保持每週2至3條的短影片更新速度……網紅“張同學”最近有點忙。

“張同學”本名叫張凱,去年開始釋出農村生活類短影片,3個月內得到7000多萬次點贊,粉絲量超過1800多萬,許多人在他的影片裡感受鄉土的味道,尋覓過去的記憶。

如今,像“張同學”這樣的農村網紅越來越多。他們或面朝田園、背倚青山,傳遞鄉土人情,或在麥穗兩歧、碩果累累的田間地頭直播豐收場景。

鏡頭背後,他們是為鄉村代言的新農人,是鄉村振興的助推者。

“土味兒”裡道鄉愁

遼寧省大石橋市松樹村,一座老屋紅色磚面,彩鋼板鋪頂,木製窗框上糊滿褶皺的塑膠膜,夾在一眾白色瓷磚貼面的民居間,稍顯陳舊。這是“張同學”爺爺留下來的舊居,現在成了他的主要“拍攝基地”。

每天早晨八九點,洗把臉,裹起綠色大衣,走幾步到老屋,“張同學”會按照提前想好的指令碼,把早晨再“過”一遍。或是撕掉牆上的日曆,或是扯開碎花窗簾,在音樂的起伏中,他的一天在一個個鄉土味的生活細節中緩緩展開。

低矮的平房、香噴噴的鍋灶飯、淳樸的鄰里情,這些藏在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碎片,被“張同學”投影在短影片裡,引發共鳴。幾乎每一期短影片,“張同學”都會迎來數萬個點贊和評論,網友們留言“這就是童年的味道”“生活細節太真實了”“是我向往的閒逸生活”……

就在“張同學”以“東北往事”刷屏之時,在千里之外的貴州省,來自畢節市納雍縣的“曉凡凡”演繹春運返鄉的影片也登上熱搜。

“曉凡凡”本名叫戴繁,2019年起接觸短影片,常常以“一人演全村”的方式,展現農村的鄉土人情。“我的影片就是要帶給網友回憶,畢竟現在很多城裡人都經歷過農村生活。”他說。

以田園風格引人注目的“李子柒”,以傳播江西非遺技藝讓人熟知的篾匠李年根,以介紹家鄉美景走紅的土家族姑娘譚桂英,福建三明推介土特產和美食的“農二喜”……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謝太平認為,中國人對鄉土始終秉持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正是依託這剪不斷的鄉土情懷,近年來這些展現農村生活、鄉里人情的網紅才不斷出現。

新農人逆行歸山

“張同學”的當紅,源於一次返鄉經歷。

2020年,在外打工的他因家裡有事回到松樹村。一路上遇見的,不是揹著柴火的大爺,就是去河裡洗衣服的奶奶,村裡樓房雖然多了,卻少了小時候的生氣。他說:“家鄉就像是一位遲暮的老人,讓人無奈又心疼。”

思考許久後,他留了下來。他承認自己“戀家”,但更多是覺得“自己有本事為家鄉做點什麼”。

左思右想後,“張同學”決定拍攝短影片。2021年10月,他嘗試著在短影片平臺釋出快節奏、多鏡頭切換的影片,一下子火了。人們不僅在手機上點贊、傳播,還會親自到松樹村走走看看。

“曉凡凡”的經歷頗有幾分相似。初中畢業後,他先後去過多個城市,學理髮、當保安、賣電器……直到2019年接觸短影片後,才算穩定下來。

最開始,他連拍幾個月都沒什麼粉絲,也缺少流量。經過幾番嘗試,他發現展示農村鄉土人情的影片很受網友喜愛,便將其確定為主打內容,很快積累了20多萬粉絲。

近年來,隨著城鄉之間數字鴻溝縮小,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密集落地,農村相較於城市競爭壓力小、發展潛力大,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跑回來、留下來,成為新農人。

與“張同學”的主動不同,湖北恩施許群群的返鄉則是迫不得已。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生活,需要她照顧。回鄉後,她決心改變家鄉面貌,拿出積蓄成立了一家農牧業公司,帶動11個村3000多戶農戶脫貧增收。

“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備,新技術也有用武之地,靠科技種田,可以帶動鄉親們致富。”26歲的郭佳明從瀋陽農業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盤錦老家。他一邊研究改良鹼地西紅柿種植技術,一邊透過直播帶貨為農戶銷售土特產,把家鄉變成了創業熱土。

新徵途“C位”出發

貴州省德江縣,一座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土家族村寨煥河村,在“85後”青年丁浪運營的“古村樂樂”賬號推廣下,成了網紅打卡地。今年元旦期間,儘管大雪飄飄,仍有不少遊客到村子裡遊玩、賞景。

“去年7月以來,我們村接待遊客7。5萬餘人。”駐村第一書記趙健濤說,紛至沓來的遊客給村民增收創造了機會,現在村裡陸續有了農家樂、小賣部,“都是返鄉青年開的。”

與他們的父輩相比,這些新農人具有網際網路頭腦和產業思維,尤其是他們當中的高學歷人群,懂經營、會管理、敢創新,藉助網路記錄和展現農村生活,既留住了鄉愁,也為家鄉帶來了新活力。

拍攝短影片改善了“曉凡凡”和家人的生活,新的一年,他計劃透過直播,推銷家鄉的辣椒、豆乾、蘿蔔乾和臘肉等農產品。“得之於鄉土,饋之於鄉土,這是我必須做的。”“曉凡凡”說。

“張同學”新年裡也在謀劃為松樹村做點什麼。“村裡的特色農產品並不多,很難做成大品牌,還要從加工、銷售做起,先解決就業,再實現致富。”

統籌:董峻

採寫:王炳坤、武江民、鄭明鴻

編輯:趙超

視覺/海報:楊青、武江民、鄭明鴻、劉烜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