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書評|《把思考作為習慣》

文/戎戎

新書《把思考作為習慣》

“在這個知識無限增長、知識獲取快速便捷的時代,為了避免陷入‘無知而不自知’的狀態,你能夠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警覺的樂觀主義者,一方面要對自己可能的無知狀態或者無知領域保持警惕的態度;另外一方面則要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樂觀的態度。”——韓焱

《把思考作為習慣》是知名出版人韓焱的新作。

作為一位出版人,在長達近30年的職業生涯中,韓焱曾引進全世界各個領域理論奠基人的重要作品,其中不乏像丹尼爾·卡尼曼這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庫茲韋爾、戴曼迪斯這樣的全球知名趨勢專家,還包括眾多知名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等。 在這個過程中,她將這些前沿思想消化、吸收,並內化成了一個系統的、經過實踐檢驗的思維工具箱。她認為,只有從“把思考作為方法”“把思考作為答案”真正轉變為“把思考作為習慣”,才能更好地探究問題的本質,真正在困境中做到反脆弱。

作為一本認知成長類書籍,《把思考作為習慣》將眾多經典書籍,比如《影響力》《窮查理寶典》《福格行為模型》中最有價值的思維模型進行了提煉,按照人的成長邏輯和職場路徑,用 28 個經典思維模型搭建了一個認知成長框架。

在書中,韓焱認為,這個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打破自己的 “元無知” 狀態,鍛造自己的 “學習力、規劃力、決策力、創新力、習慣力”,不斷連線他人,掌握多元的思考工具,學會像交響樂團指揮家一樣應對複雜系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斷進階,成長為一個深度思考者與強大的問題解決者,實現對自我人生的積極掌控。

韓焱說:“你的思維能力,往往決定你的人生高度。而要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必須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

打破“元無知”,掌握最有價值的“思維工具”

在《把思考作為習慣》中,韓焱指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才是讓人脫穎而出的重要能力?什麼才是讓我們應對今日鉅變的本質法理?什麼才能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到確定性?在書中,韓焱陳述了自己的總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人需要透過5個步驟提升自己的“思維力”:第一,想做好任何事,都要先打破自己;第二,構建成長框架,為職場進階打牢基礎;第三,不斷連線他人,升級你的職場影響力;第四,心理能量是第一生產力;第五,用“交響力”應對複雜系統。

韓焱認為,這五步的起點,是打破自己的“元無知”: 打破固有的觀念,用開放的態度迎接多維度的知識。因為我們所身處的當下,是資訊量巨大的時代,每天都有新知識產生,推翻固有認知的知識點也屢見不鮮。每個個體如何應對自己的“元無知”,將是決定個體之間差異化的重大因素。因此,運用多種思維工具來審視和解釋世界的能力,已經成了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不同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只有把這些豐富的洞察交織在一起,以更加豐富和細緻入微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才能更好地做出決策。

跨域思維與多元視角

韓焱在書中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人需要培養跨界思維和跨域思維的能力。“你可以把思想進化和社會進步想象成兩條彼此靠近的大河,兩條大河隨著歷史的演進各自發展,或近或遠,或高或低,當它們之間的遠近高低正好契合的時候,就會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改變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序。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搞明白,這些重要的力量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哪些時間點產生,想要做到這一點,肯定需要具備跨界思維,就像一位哲學家要學會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而一位量子密碼專家則要學會像藝術史學家一樣思考。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跨域思維,能夠同時在思想進化和社會進步的兩條大河裡暢遊,不斷找到那些影響力巨大的爆發點。”

同時,我們還要具備多元視角,以多種視角對事態進行審視,是“思考力”的另外一種體現。韓焱以自己的日常工作為例:“為湛廬文化選書的話,我要讀1000多個選題,才能從中選出來幾十種。”在這個過程中,韓焱需要做到在作者視角、使用者任務視角、編輯視角三種視角中不停切換:“作者視角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他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讀者,也就是使用者任務視角是指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完成什麼目標。而編輯視角,則是作為這本書的策劃人,可以用哪些方法把作者和使用者任務視角進行結合和轉換,讓讀者更好地去理解作者表達,吸收書中的內容。”

韓焱認為,思維方式的改變,能引導我們產生超越日常的有價值的、宏大的新想法,這些想法不僅會改變社會生活方式,還能進一步引導思維方式持續進化,這正是文明進步的本質,也是她寫作這本《把思考作為習慣》想要幫助讀者促生的東西。

做思想領域的“馬拉松”運動員

最近幾年,“湛廬文化”每年都會組織一場名為“思想馬拉松”的高階閉門會議。

“思想馬拉松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跨界”,韓焱說,“我們想促成的是讓企業家像天文學家那樣思考,讓天文學家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讓大家都能在其他領域找到新的思路。”

在韓焱眼中,馬拉松代表著一種思維能力:“在我們這個行業特別倡導馬拉松文化,因為在內容行業,所有的思想者和實踐者,大家都是秉承著長期的、探索的精神做事情,它沒有捷徑可走。真正成功的東西都是歷經了很長時間的檢驗、磨鍊、研究等,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她說:“我們不是在短跑,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把好的思想,或者是好的實踐貢獻出來,不斷地把它輸出出來。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要有這種彈性思維,這是一種長期主義。”

這段時間,韓焱在各種場合頻頻提到一個概念叫“烏卡時代”,她認為,“烏卡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她曾經引進出版過一本書《繞著大毛球飛行》,那是本幾十年前的老書,但她非常喜歡這個意向:“不管這個世界如何混亂,如果你想不被這些不確定性影響,那麼,像我們去遊樂園坐過山車一樣,如果你能夠找到可以讓你目光定住的點,那麼不論其它東西帶著你怎麼樣地旋轉,你都會大幅度減少眩暈感。”

韓焱認為,良好的思維習慣,可以幫助當下的人們在這個不確定時代裡找到確定性,她希望《把思考作為習慣》這本書,能夠陪伴讀者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中不斷蛻變。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韓焱寫道:“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同時用兩種心態要求自己和對待世界。第一,對自己可能進入的無知狀態或不瞭解的領域保持一種警覺和好奇的心態;第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一種樂觀和自信的心態。只有成為“警覺的樂觀主義者”,才能既不過分自大,又不過分自卑,既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還不知道什麼。如果你能靈活切換這兩種視角,同時不斷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升級自己的思維,才能不被這個時代的快速發展所淘汰。”

(注: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