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乾隆對外用兵取得怎樣水平?原來隱藏一個心結,沒有後世說的不堪

撰文/趙立波

乾隆二十四年,已經人到中年的乾隆收到萬里之遙發來的奏報:天山南北所有戰事已經平息,他完成了祖父康熙未能完成的遺憾。

這一天,乾隆深情寫下了一首水平較高的詩作,感慨“二十五年如一瞬,鼎湖回憶痛難言”。

對於這段往事,乾隆確實在心底充滿了無限的悵惘。

雖然早年認為“佳兵不詳”,凡是有爭端儘可能和解,比如在登基之初與準葛爾之間保持了總體和平。

乾隆十八年,形勢正在發生變化。

準葛爾汗國出現重大動盪,在接見前來投靠大清的準葛爾部分的三車令時,乾隆做出重大決定:數年以來,內亂相尋,此正可乘之機。若失去這個機會 再過幾年 等局勢平定,必然還會與大清為敵……那時我軍再與之戰爭,耗費必然更為巨大,朕以為機不可失,準備於明年分兩路進兵。這是從前數十年未了之局,我今天再三思考,有不得不辦之勢力。

儘管有臣下認為,大清已經二十餘年沒有開仗而且又山高路遠,“人心安於久安”,一旦準備不足恐怕從此將大清拖入深淵。

然而,乾隆卻一反常態,丟擲重大理由,那就是完成聖祖康熙的遺願。

因此在浩蕩的隊伍開到U漭高原後,經過極大困難和反覆攻打,在幾年後終於全面消滅準葛爾。當收到戰報後,大臣紛紛上書乾隆稱頌“國家如天之福”,紀曉嵐寫了《平定準格爾賦》熱烈讚頌了乾隆的巨大功業,由此也開啟了乾隆盛世的勢頭。

直到1792年,老皇帝乾隆將自己的“御製十全記”作為自己的輝煌戰果向帝國進行公佈,這對於乾隆來說是一件人生的大事。

沒有證據表明乾隆曾渴求或是甚至有徵服準部和回部劃。這個地域非常廣大,從北到南跨越20緯度,從東到西跨越的經度也有20多度,面積達160平方公里。

對於他的這些軍事成就,乾隆頗為自豪。在他統治後乾隆將自己命名為“十全老人”,以此紀念他當皇帝清軍進行的十次戰爭。值得提出的是,在所有的他指出是受天命的軍事戰役中,乾隆只選了發生在邊疆地區的這十次役。

與那些諸如針對中原各省大山深處的白蓮教和其他教的鎮壓和平定,或是無數次打擊小規模叛亂的戰役不同的“十全武功”是保護和擴張清帝國領土的重大戰略的一份。也就是說,在乾隆看來,“鎮壓暴民”並無可炫耀之處,任何統治者都能夠處理這樣尋常的騷亂,不值一提。但對邊疆地區的征服卻不一樣,因為它給皇帝增添了榮耀, 證明了他的統治不但正當,而且人道。因此,乾隆本人1792年將之記錄於“御製十全記”中: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這就非常明確地說明,乾隆聚焦邊疆地區,並將邊境地區視為大清帝國的主要軍事活動區,不僅使得邊疆成為了帝國的實驗室,而且也奠定了乾隆本人的歷史威望和聲譽。其實,這種情況在有清一代一向如此:邊疆雖然地處邊緣,但國家在邊疆的所作所為對於整個國家而言非常關鍵。

乾隆在邊疆地區取得的勝利應當說,在有些地區取得的勝利要比其他地區更為明顯,不僅構成了他自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後來學者雖然說乾隆的所謂“十全武功”是自吹自擂卻也不符合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