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難以想象,我們現所用杯子和碗的造型,源自七千年前古人的設計

作者:

M·辰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援、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

文明古國系列

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以及

歐洲系列

的俄羅斯一直走到

亞洲系列

的中國、土耳其、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現在,“世界陶瓷之——

陶器篇”

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圖:伊朗彩陶碗,公元前2800—前2400年;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直立人與火》,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展陳)

上篇說到

:人類最早有意識地製作的器物是陶器。原始先人因受到“被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且有型”的啟發,開始有意識地嘗試用泥土製作他們想要的器物並將它們置於火上燒製。經過無數次的實踐,人類最早有意識製作的物品——陶器誕生了。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人制作陶器的過程之一——

粘土的發現與選擇

,從中感受人類祖先的偉大智慧。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

版權所有

(陶杯,公元前5800—前5300年,甘肅大地灣博物館藏)

陶器原料

:粘土。

古人發現被火燒過的泥土會變硬並且有型,於是他們有樣學樣地取土做器。然而,實際情況卻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簡單,因為當他們用隨意取來的土與水相合進而做成器物放在火上燒製時,這些器物很快被燒裂變成了一堆土礫。

What?納尼?

再後來,人們發現用某些地方的土燒製器物時,器物“成活率”比較高。於是,人們就專門用這樣的土來燒製器物。

這種特別適合燒製器物的土,現代人稱之為粘土。

考古發現證明,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原始先民們已經懂得選擇適宜的粘土來燒製陶器。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其化學成分與當地極易取得的原生黃土有所不同,而與沉積土、紅土等成分近似,說明仰韶先民們在製作陶器時已經知道選擇適宜的土質了。

(上圖,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杯》向我們展示了距今約78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古人所製作的杯子形象。最重要的是7800年後的我們仍然在用這種款式的杯子。杯子感嘆道:7000多年來人類在杯子設計方面沒啥進步啊)

(陶碗,公元前7800—前7300年,甘肅省博物館藏)

什麼是粘土

粘土由地殼表層的岩石風化分解而成,屬於含水鋁矽酸鹽礦物,其

主要成分是矽和鋁的氧化物

,此外還有鐵、鉀、鈉、鎂、鈣、鈦的氧化物。此八種元素佔地殼總量的97。13%,其它元素僅佔2。87%。而這八種元素就是燒製陶瓷器的重要元素。

八種元素中

以鋁和矽元素最為重要,是陶瓷器的骨架材料

;其它元素鉀、鈉、鎂、鈣等為易熔和助熔材料;鐵鈦氧化物在燒製白陶(瓷)時起呈色作用,其含量越多則顏色越深。

綜上所述:八種元素構成了陶瓷器的主要成分;富含此八種元素的土壤(也即粘土)能夠燒製出優質陶瓷器。

(上圖,甘肅省博所藏的這隻距今7000餘年的《陶碗》,讓我們驚訝地看到:原來這種碗底兒為圈足的款式竟然傳承了7000多年!它至今還天天擺在我們各家的餐桌上。陶碗竊喜曰:世道千變萬變,唯我不變,嘻!)

(動物造型裝飾的陶罐,公元前12世紀—前11世紀;以色列博物館藏)

粘土為什麼適宜製作陶器

古人在千萬次的燒製實踐中發現了製作陶器的粘土,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什麼用粘土燒製出來的陶器會結實耐用、不易碎裂。

現代科學給出了答案:

粘土中加入水後,在溼潤狀態下它即有了可塑性,而經高溫焙燒後它又具有了固定成型的燒結性。當溫度達到一定熱度時,粘土中的易溶物質開始熔化,其熔液填充到了未溶顆粒之間的孔隙中,使陶坯體積收縮、密度提高。在氣孔率達到最低值、密度達到最高值時,陶器本體變得緻密堅實,這種狀態被稱為燒結狀態。達到燒結狀態的陶器因質地緊密而變得結實定型、不易破裂。

(陶罐,公元前2700—前2000年;印度國家博物館藏)

為了提高粘土的燒結性,古人們還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粘土的組成成分: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殼、貝殼屑等以起到降低燒製過程中陶坯變形與破裂的作用。(幾千年前的人類就有如此智慧,祖太爺爺們,請收下我的膝蓋!)

有柄陶壺,公元前18世紀—前17世紀;以色列博物館藏(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

版權所有

)。

人形陶罐,墨西哥奧爾梅克文明時期;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藏。

人形彩陶罐,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罐為一個雙手插兜站立的男子形象。其人體中空可以裝水,插入褲兜的雙臂是陶罐的雙耳,設計極為巧妙,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情趣與藝術高度。(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

版權所有

小哥哥的側面太帥!太酷啦!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快傳號“走遍世界博物館”,

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