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鄭明金——小山村走出來的大國工匠

中國新聞雜誌社記者 曹正華 文

|

人物名片:鄭明金,景德鎮市樂平市人,生於1962年。祖輩數代均從事陶土捏瓷,是名副其實的“製陶世家”;受之影響與感染,16歲就隨叔爺學習製陶技藝,除掌握手工製作各類器物技術外,還全面掌握機“配釉”、“看土”、“建窯”、“燒窯”、“看火”、“定火”等全面的製陶工藝。在絕技絕活方面,如一方泥土不需任何化驗,一眼就能辨別能否燒製;在燒製過程中,看火、聽火便知其溫。鄭明金作品題材廣泛,風格獨特,

造型古樸

,有著極強的藝術魅力,也多次在全國大賽中斬獲殊榮,深受業界人士,尤其是收藏界人士的好評與青睞。現為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在陶瓷歷史發展長河中,世界瓷都景德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和藝術家,他們世代傳承,不停地耕耘,推動著陶瓷藝術發展的程序,其中就包括美侖美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市非遺傳承人鄭明金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勇於探索的陶瓷藝術家。

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院院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樂耕教授在同濟大學留影

鄭明金,來自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前鎮瀛裡村。記者找到樂平市地名志,對瀛裡村有這樣一段描述:座落在塔前東北4公里丘陵谷地小溪西北側。元末,吳、汪二姓從三溪港(今婺源內)遷此建村。因村前為低窪沼澤地,產陶器歷史悠久。是樂平著名的陶器之鄉。據說該村最早叫“洪家嶺”。太平天國時期,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持久的“長矛與官兵之戰”,最終長矛敗官兵贏,“瀛裡”之名應運而生。瀛裡村,現有人煙350餘戶,人口1300多。

2011年5月,考古專家在湧山雞公山發現大量的原始軟陶、夾砂夾碳陶,紅陶、灰陶等,幾乎涉及各個階段、各種品類的陶器陶片遺物十分豐富。

長期從事陶瓷歷史研究,尤擅長古陶瓷鑑定的

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曹建文認為,萬年仙人洞是中國最早發現陶瓷的地方,已有兩萬年曆史。而樂平湧山仙岩洞遺址出土的陶片,其年代和萬年出土的陶瓷歷史不差上下。考古研究表明樂平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該窯停火後一部分流傳到景德鎮,另一部分則就近在

瀛裡村紮根。後來,

景德鎮逐漸成為聞名世界的千年瓷都,

瀛裡村則是名符其實的千年陶鄉,直到今天仍有兩處千年以上的龍窯遺址。

龍虎手壺與部落首領暖手壺

據此,

瀛裡村從唐代開始製作陶器。延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該自然村及周邊區域已有20多座龍窯,其中最長的超過100米,俗稱“百米龍窯”。更有甚者,該村陶器由於根植於平民情調的土壤,散發平民思緒的芬芳,加上所有陶器全靠雙手和雙腳來完成,還曾一度吸引著千里之外的美國、日本專家前來參觀學習。當外來專家目睹那樸實芬芳的泥,清純貞潔的水,經老藝人腦中孕育,手中揉合,再進入龍窯經受烈火的洗禮,最終以樸實的姿態冷卻、定格———經由長著繭花或是滿布壽斑的手托起的精美陶器,無不為之傾倒。所以,鄭明金祖祖輩輩都在這裡從事陶土捏瓷,是名副其實的“製陶世家”。受之影響與感染,他16歲就隨叔爺學習製陶技藝,除掌握手工製作各類器物技術外,還全面掌握著“配釉”、“看土”、“建窯”、“燒窯”、“看火”、“定火”等全面的製陶工藝。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因製陶產業全面衰落,不得不外出四處打工。2014年春節過後,鄭明金從一個在景德鎮畫坯的親戚處獲悉,有一老闆找人做大缸。考慮到這正是自己的拿手活,便毛遂自薦來到景德鎮。孰料僅僅兩個月後,老闆又因生意不景氣而草草收場。但鄭明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反覆思考如何將祖輩製陶手藝在千年瓷都繼續傳承與創新。

部落首領舞蹈與魚跳龍門

2014年6月,從自創“明金手工捏坊”開始,鄭明金便在鍾愛的陶瓷藝術之路,帶著不斷否定與創新的精神努力探索,

更加潛心刻苦鑽研製壺技藝,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與此同時

經常與同行交流

切磋技藝

取長補短

在掌握傳統作品的基礎上求新、求變

,把瓷壺與十二生肖屬相完美融合在一起,總結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捏瓷絕技,創作出了很多美觀雅緻的作品,形象生動、結構精準、設計逼真,

造型古樸

,風格獨特,極大豐富了瓷壺創作語言,且多次在全國性的展評中屢獲殊榮,

深受業界人士,尤其是收藏人士的好評。

東帝文系列影象

手工制壺,這一民間手工藝,代代相傳。要想做好全手工壺必須打好基本功,學壺者必須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手腦並用,從打泥片、泥條、拍打身筒、按嘴和把、到精工細修,這一過程環環相扣有序完成。位於景德鎮三寶瓷谷路口的“鄭明金工作室”,記者現場觀摩鄭明金制壺步驟後,感覺有兩個步驟最為重要,即手工拍打身筒和精工細修。而手工拍打身筒,這個環節難度就較大,必須按照實際情況精確合理地拍打出身筒,不同壺體有著不同的拍法,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同時對泥料要有充分的駕御能力,加上極高的悟性和鑽勁,否則很難達到較高境界。即使做到了這些也只是完成了製作手工壺的第一步,若要讓壺形神皆備,氣運生動,其自身的審美天賦與綜合修養更是必不可少的。

玉帝出巡與王母娘娘出遊

在“鄭明金工作室”,記者細細瀏覽其藝術創作,驀然發現絕大多數均取材於傳統神話故事、歷史人物,並在創作中力求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以達到藝術效果。

加上嚴謹入微的工藝程式,除了泥味、手感、肌理等符合現代審美的元素外,

鄭明金

在創作中,時常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與藝術表現,具有氣勢非凡的視覺衝擊力。如“魚跳龍門”、“部落首領舞蹈”、“玉帝出遊”、“王母娘娘出巡”、“東帝文影象系列”等等。

三足鼎立

現如今,鄭明金在陶瓷藝術領域之所以取得驕人的成績,是其作品實力與

務實精神

的合一,同時對審美意義有著獨到的見解與思索。他說:藝術是一種慾望的迸發,講求動態美、原創美。實際上,他許多作品是不可複製的,表現手法簡潔明快、自然純樸。無論是器型、構圖、色彩,均出神入化,有著鮮明的個性美與自然的和諧美。整個採訪中,他強調最多的是:藝術一定要有個性,使人震撼,讓觀賞者有著充分的想象空間,藝術才有生命力。

和其手捏陶器試比高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鄭明金對藝術創作的獨特見解與實踐追求,將伴隨著他的理想,步入其作品創作的顛峰時期,並激發起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繼續以那神奇而靈巧的雙手,做好全手工制壺技藝的傳承人再添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