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徐光啟如何驚人逆襲!

徐光啟是我國明代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一批基督教徒。在與西方傳教士的接觸中,引入了不少西方科學和文化。在他人生的前四十年,按照現在的標準說法的確是一箇中年落魄大叔,但是神奇的是在他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後,他的人生彷彿就像開了掛一樣,開啟了瘋狂的逆襲之路。因此有人將他人生的逆襲或明或暗的與他加入基督教關聯的起來。事實真的如此嗎?

前四十年人生的落魄

公元1562年,徐光啟出生在明代的松江府上海縣,他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在他父親徐思誠時已經家道中落,徐家只好棄商為農。但是徐家仍能供養徐光啟入學讀書,也期盼徐光啟能透過科舉之道光耀門庭。

>公元1581年,徐光啟考取秀才,獲得了鄉試的資格,這一年他19歲。從第二年開始,徐光啟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的鄉試之路。

>公元1582年,20歲的徐光啟第一次鄉試不中,此後一直到35歲徐光啟才透過鄉試成為舉人。期間我們不知道他一共考了幾次,史料中記載比較明確的是他在1588年與同鄉董其昌等人一同去過安徽參加鄉試,但是同行的董其昌等人順利透過,並且一路順利考取進士,早早就在朝中做官,而徐光啟其名落孫山,一直無法考中舉人。家庭日益困苦的他為了維持家計,只好去當教書先生,先後在家鄉上海,廣東韶州,廣西潯州等地教書,可謂奔波勞碌。

>公元1597年,落魄的徐光啟終於“雄起”了一回,在南京參加順天府的鄉試時,被當時的考官焦竑賞識,以第一名解元的身份中舉。但是隨後的會試徐光啟又一次名落孫山,徐只好回鄉繼續教書。三年後的會試徐光啟沒有參加,公元1603年,已經四十一歲的徐光啟受洗加入基督教,隨後的1604年會試,徐光啟終於考中進士,隨後透過殿試考入翰林院,結束了他的科舉之路,也擺脫了此前的落魄,開啟了逆襲的人生。

>從19歲考取秀才開始,徐光啟用了15年才考中舉人,之後又用了7年的時間才考中進士,總計用了二十三年才走完科舉之路。雖然比起許多終生不中的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相較於他的同鄉董其昌在公元1589年就考取了進士,到處奔波勞碌維持家計的徐光啟可謂落魄不已。

逆襲的關鍵真的是基督教嗎?

雖然歷史的確有些巧合,在1603年,徐光啟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後,第二年徐光啟就考中進士,並且一路彷彿開掛一般,殿試考選合格,進入了翰林院這個天下士子夢寐以求的地方,三年後翰林院期滿考試又順利透過,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之職。更離奇的是,據說他的獨子徐驥婚後一直無子,在徐光啟入教之後,徐驥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子。難道徐光啟的逆襲真的是因為他受洗入教嗎?生子之事過於玄學,暫且放下不論,徐光啟後來的科舉順利,以及在官場的逆襲顯然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信教一說。

>關鍵人物是焦竑:前面提到徐光啟的落魄人生中最耀眼的事蹟就是在1597年的順天府鄉試高中第一名解元。當時的考官就是焦竑,他也從此成為了徐光啟的恩師。而焦竑不僅僅是當時那場鄉試的考官,他還是南京國子監司業,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公元1589年的狀元,徐光啟成為他的弟子不僅僅是有了一位官場的領路人,更重要的是在科舉上有了一位“名師”指導。其實從徐光啟後來表現出的學識和才華來看,徐光啟本人的學識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但是為什麼卻屢試不中呢?顯然他很可能是不適應當時科舉苛刻的八股套路,而焦竑本人作為狀元,顯然能夠在這方面為他提供良好的經驗。

>博學是基礎:為什麼焦竑會如此賞識徐光啟呢?道理很簡單,他們倆本質上是同一類人。或許今天的人們知道焦竑的很少,但他卻是中國最早的思想啟蒙學派“泰州學派”的典型代表,這一學派本質上也是厭惡死板的八股學風,他們提倡經世致用,不迷信古訓經典,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焦竑本人也不是死抱儒家經典,而是博採眾學的大學者,他的藏書眾多也非常有名,在歷史上被稱為“焦氏藏書”。這樣一位大學者當然對後來同樣以“博極群書,要諸體用”聞名於世的徐光啟青睞有加。

>故此,由於徐光啟本人在前四十年的落魄生活中依舊保持良好的學風,並不為八股取士的制度所動搖,沒有一門心思扎進鑽研八股的死衚衕裡。故而能夠得到同樣提倡自由學風的焦竑的賞識,把他從落榜生中選出,併成為鄉試的解元。也正是這次相遇,使徐光啟獲得了人生的導師,由此開啟了他的逆襲之路。

水到渠成的逆襲之路

關於徐光啟的逆襲,有人為了吸引眼球極力誇大與基督教和與西方傳教士接觸等因素。其實仔細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徐光啟的逆襲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逆襲之路,並沒有那麼玄乎。

>科舉之路是禁錮徐光啟發展的最大枷鎖:徐光啟前半生的落魄最大的因素是科舉不順。這一點我們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焦竑這個人的出現為徐光啟打破這個枷鎖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說白了徐光啟只要捅破了會試這一最後的窗戶紙,許多東西都是豁然開朗,水到渠成的了。

>經世致用的學識是徐光啟逆襲的最大資本:按照明代科舉的規矩,會試透過之後,就成為了進士,後面的殿試只不過是由皇帝重新排定名次,不會再有人被淘汰。但是殿試由皇帝出題就往往開始考驗一個人的策論,或者說治國安邦的行政能力。光靠死記硬背套用八股就不再吃香了,這時徐光啟的優勢就開始顯現了。因此徐光啟在後來的殿試和翰林院三年期滿的考選中都表現優異順利過關。

>翰林院的經歷決定了徐光啟的仕途上限極高:科舉考試只是古代士人做官的敲門磚,只要通過了都可以獲得做官的資格,但是同樣是科舉進士,能否進入翰林院併成為庶吉士則是決定了一個人仕途上限的重要因素。在明代甚至有“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閣”的說法。而徐光啟正好都符合了,因此雖然他四十多歲才考中進士,但是翰林院的經歷就已經決定了他比絕大多數透過科舉做官計程車人的仕途上限要高的多。

>專研“顯學”讓他備受重視:這裡的“顯學”並非如儒學、心學這樣真正意義的顯學。而是古代封建王朝不得不重視的一些學問。雖然古代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但是歷代封建王朝仍不得不保留一些對統治或者民生有用的學問,尤其是官員中有能在這些方面有研究和有建樹的往往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畢竟透過科舉上來的官員,絕大部分在做官之後就懶的學習什麼治國之道,更別提一些非儒學的東西,那麼國家需要這些學識的時候,徐光啟這樣的人就會被重視起來。那麼我們來看看徐光啟到底在哪些方面讓朝廷不得不重視他的學識呢?首先,徐光啟是當時著名的農學家,這在重農的封建社會是很受重視的;其次,徐光啟在曆法上的造詣首屈一指,他利用西方傳教士教授的知識,演算出的歷法被證明是當時中國最精準的;最後,徐光啟還在兵學和軍事方面有一定的造詣,這同樣也是帝王會重視的事情。

>時代背景也是助推徐光啟逆襲的一大因素:徐光啟生活的時代是中晚明時期;尤其是他開始進入政壇的時期是在萬曆晚年,明朝即將進入滅亡的快車道,內憂外患開始接踵而至。對內災荒不斷,關外女真人的崛起對大明虎視眈眈,徐光啟作為在曆法、農學和軍事上都享有盛譽的官員,必然能夠受到當時皇帝的重視,雖然因為權力傾軋,徐光啟並沒有在晚明的政壇留下太多政績,但是他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的確不容忽視。

>綜上,徐光啟的逆襲看似傳奇,但是打破科舉會試的窗戶紙之後,他的經歷和學識已經足以為他開闢仕途之路,他後來受封大學士,地位尊崇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