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博物館弄丟2道聖旨,主人憤怒:"我要告你們",最後賠多少錢?

“館長,你怎麼說?現在東西丟了,博物館總要給我個交代吧。否則我跟你們沒完!“

“老爺子,這鑰匙只有一把,還是你自己保管的。你自己忘記關門,怎麼能怪我們呢?再說了,那東西是真的還是贗品,誰能說得清呢?“

“好啊,當初說得好好的,現在卻說是假的。我告訴你們,那可是聖旨,聖旨知道嗎?皇上賞的東西還能有假?你們等著,我要去告你們。”

(古代聖旨樣式)

聖旨?以往只出現在電視劇裡的東西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那人又為什麼說東西是他家的?他究竟是誰?聖旨丟了,又是怎麼回事?

2003年2月25日,那一天江蘇省淮安市清晏園裡人聲鼎沸。吵嚷的人群中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顯得尤為激動。看他的穿著打扮,聽他的言語談吐,都只是一個普通的,甚至略帶土氣的老人,他叫張振華,祖籍陝西榆林。

(張振華老人)

橫空出世,聖旨的前世今生

時間要追溯回上世紀60年代,時年二十九歲的張振華從父親手中承接下了一個有些年頭的木箱。開啟木箱,裡面赫然是九份古卷和兩塊牌匾。

緩緩開啟,才發現這些卷軸均為絲織物。長度從2米至5米不等,寬為32釐米左右。這些錦緞由多種顏色織成,分為五色和七色,上面還畫有祥雲仙鶴圖案。

等看清上面的字後,這個學歷不高,沒什麼文化的年輕人頓時怔愣在了當場。那上面分明寫著“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幾個大字。

他很快便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卷軸便是傳說中的聖旨,足足有九道聖旨啊!其中包括兩道雍正皇帝御旨、三道乾隆皇帝御旨,還有嘉慶帝和道光帝各兩道御旨。

(展開的聖旨)

要知道,即便是在隨手一刨就是文物,隨腳一踢就是國寶的古都西安,也不過就收集到了四道聖旨。而自己家裡卻珍藏著儲存完好的九道聖旨啊。張振華當時的心情有多激動,可見一斑。

聖旨作為封建社會皇帝所釋出命令或言論的承載物,是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中國封建王朝長達兩千多年,先後歷經數百位帝王,頒發的聖旨不勝繁數,可是真正能夠留存至今的卻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每當朝代更替,王朝滅亡,那些象徵前朝帝王權柄的物件都必須被銷燬。普通人家能得一卷就已經是極為難得了,更何況是十三卷。

可是,自己家祖祖輩輩全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為什麼會有這麼稀罕的東西呢?似是看出了他的疑惑,父親隨即開始講古為他答疑解惑。

據《清河家譜》與當地縣誌記載,陝西榆林府張氏一族在當地算得上響噹噹的世家大族。張家先祖早在明朝時便已經出仕,曾經官拜總兵之職。明朝覆滅後,張家先人因得了豫親王多鐸青睞,便轉投了清廷麾下。

古時人們最大的願望便是習好文武藝,賃與帝王家。

張家數代人皆習武,自從追隨清軍剿滅南明開始,於康熙朝又先後參與過平定三藩和收復臺澎的大戰,屢立戰功。清朝有6位皇帝先後賜下十三道誥封聖旨,用以表彰張家人的功績。

(康熙帝畫像)

隨著清王朝的積弱與傾覆,戰火重燃,這些聖旨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張振華的曾祖不得不將這些象徵著祖先無限榮光的聖旨藏於家中,外人不得見。可即便如此,卻仍然逃不脫有心人的惦記。

據說民國時期軍閥劉鎮華就曾覬覦聖旨良久。他趁二十萬大軍圍困西安時,將部分軍隊駐紮在張家祖宅附近。

沒過多久,張家人便發現有四道聖旨不翼而飛了。他們曾試圖向劉鎮華取回,卻引來了兵痞的拳打腳踢,還差點招致殺身之禍。在那之後張家便避世遁走,搬遷到了西安附近。

如火如荼的破四舊運動開始了。對張振華來說,手上的這9道聖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吝於9顆燙手山芋。如何保護好祖先的心血,著實令這個年輕人頭疼了好一陣。

幸得高人指點,他們將聖旨與匾額都用泥糊在夾牆中,以期重見天日的那天。

為了避人耳目,張振華父子又先後將祖上流傳下來和之後重金購置的古籍字畫統統上交國家,才得以保護了這些聖旨傳家寶。

重見天日,聖旨樹大招風

躲躲藏藏的日子一直持續到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農村。張振華敏銳地意識到,聖旨重新出世的好時機已經到了。

如今國家安定,百姓富足,再也不必擔心文物被搶走或毀損了。另外,張家到了他這一輩,已經徹底成為了土裡刨食的農民。雖然無法再現祖宗榮耀,但是他仍希望能借這個契機激勵族中子弟發奮圖強。

1993年4月6日,時任《西安日報》責編的郭興文在當天報紙的頭版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一時輿論譁然,引得無數關注。

文章詳細描述了他在張家看到的九道聖旨。據他後來回憶,當聖旨在面前緩緩開啟時,當真有一股陋室之中蓬蓽生輝的感覺。

(張振華向參觀者介紹聖旨)

清朝鼎盛時期,聖旨材料極為考究,皆採用江南織造局特製的提花錦緞製成。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分為玉軸和犀牛角軸。兩端則繡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以示正統。

此外,為了防止被人偽造,聖旨開頭首字”奉“,必須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

一道聖旨,顯示的是帝王的歡心與臣子的榮寵,於細微處又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通常來說,為皇帝草擬謄寫聖旨的均為當世大儒,他們遣詞造句的本事爐火純青,可謂”增一字累贅、減一字歧義“。所以對於考古界來說,聖旨向來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與藝術欣賞價值。

可想而知,這九道聖旨一經現世,將掀起怎樣的軒然大波。

訊息一經報道,各路人馬隨即紛至沓來。有請求參觀一睹聖旨風采的普通群眾;有提供無償鑑定辨別真偽的各位專家;更多的則是收藏界的古董玩家們,希望張家可以割愛轉讓的。

張振華想起當初曾在祖宗牌位前三跪九叩立下誓言,定要將這些家傳寶物保護好,留給張氏子孫的情景,便都一一婉拒了。

(乾隆玉璽)

但是張振華心裡很清楚,聖旨是文物,對於文物的儲存環境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而這些日子的不勝其擾,也令他憂心忡忡。再加上他確實希望能為國家的聖旨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這些因素層層疊加下,促使張振華與西安小雁塔文物展覽館達成協議:由展覽館代為保管,所有權永久歸屬於張振華所有,至此塵埃落定。在正式交付前,文物局也對這批藏品進行了鑑定,結果顯示均為真品。

面對雪片般的展覽邀約,張振華基本來者不拒。一方面展覽的費用由各地博物館與張家平分,以此改善了家中貧弱不堪的生活;另一方面參觀者越多,越能擴大影響,讓更多的人都來關注聖旨的保護與研究,也算得上兩全其美了。

數年間,聖旨與牌匾輾轉西安,廣州,揚州等地,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每天購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外出展覽,安全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每次展出,張振華基本都要帶著家人一同前往,親自監督,再配套完善的安保措施,只為做到萬無一失。

變故陡生,不是結局的結局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的變故就這樣發生了。

2002年12月,江蘇省淮安市清晏園向張振華髮出邀請,希望展出包括九道聖旨和御賜匾額在內的數十件文物藏品。

清晏園是我國漕運史上儲存最為完好的衙署園林,素有”江淮第一園“的美譽。聖旨若是在此展出,確實算得上相得益彰。於是張振華欣然同意了。雙方商定展覽期間,只配備一把鑰匙,由張振華親自保管。清晏園則派出兩位安保人員巡視。

2003年2月25日,一定會成為張振華生命裡最“特別”的一天。

就在距離展覽結束僅剩3天的時候,被他視若生命的聖旨,竟然憑空丟失了兩卷。這對他來說,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瞬間擊垮了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文物丟失絕非小事,公安機關迅速行動起來。調查結果顯示張家父子在前一天閉館後,確實忘記了鎖門。而恰好清晏園派出的兩名保安也因故未曾到崗。種種巧合這才導致了聖旨的不翼而飛。

(清晏園)

經過長達數年的調查取證,才排除了張振華父子監守自盜的可能。老人委屈地說:“我為什麼要偷自己的東西啊?”可是丟失的兩卷聖旨卻始終音信全無,如石沉大海一般,成為了一樁懸案。

因著清晏園方面推諉的態度,此時的老人已經出離憤怒了。遂決定訴至法院,要求對方賠償損失共計40萬元。但是清晏園方面則以聖旨真偽仍存疑為理由不同意賠償。在原件丟失評估困難的情況下,法院邀請徐州聖旨博物館進行估價,最終認定兩道聖旨價值18萬元,原被告雙方各自承擔一半責任。判決清晏園賠償張振華共計9萬元。

一度甚囂塵上的聖旨丟失案隨著熱點的蒸發而不再有人關注。老人至今想不明白,為什麼曾經有人開價上百萬收購的聖旨竟然只值9萬元。更加想不通為什麼這麼多年案件一直沒有進展。

如今,他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在入土之前找回自家遺失的聖旨,也免得自己無顏去見列祖列宗。老人最後能否如願以償?漂泊在外的聖旨是否有機會早日歸家?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