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黍離之悲,揚州慢

四月的最後一天,春光將暮,牡丹式微,芍藥初綻。

說起五月的花神芍藥,就不得不提起揚州,一座從古至今都有超高存在感的城市。

「恨春易去,甚春卻向揚州住」。這一句詞表明,在揚州,春意獨多,春天好像對這座美麗繁華的城市有著特殊的感情,故而遲遲不願離去。

李白送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

杜牧曾在這裡十年一覺揚州夢。

蘇軾問江南諸伴侶,誰似我,醉揚州。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天水相接,煙波千里,灩灩春潮。。。。明清時期,揚州更是富甲天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五次都來了揚州。

我離上一次去揚州已經過了七八年的樣子,卻在這個芍藥盛開的初夏時節莫名回憶起它來,個人記憶中的揚州美已被時光衝擊成了碎片。

人古今往來,揚州氣定神閒,依舊悠然。它是如何獨佔三千寵愛,又怎樣散盡千般繁華?

盛世王朝的坍塌

說起熱愛揚州的皇帝,就不得不提起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其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造成大規模平民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眾叛親離,最終走向滅亡。隋朝是一個短命的朝代,僅二世而亡天下。

曾有觀點說,楊廣在下揚州之前,局勢似乎還有挽回的餘地,然而他到了揚州之後,陷入了更加驕奢淫逸的生活,以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了大好河山只顧去享受自己的帝王生活。

楊廣短暫的人生在好大喜功中匆匆而逝,他荒淫無道、行苦民苛政,隋朝曾經如此輝煌,在最後卻傷痕累累。

隋朝皇室出身自關隴集團,楊廣可謂是個地地道道的西北人。但是,我們卻看到這個西北漢子居然對千里之外的江南情有獨鍾。

隋煬帝非常愛好南方文學,詩文風格與南朝相近,也常和南方的文人詩文唱和。

隋煬帝鍾愛的蕭皇后便出自江左大族亦是南朝梁皇室的南蘭陵蕭氏,他的妃子中亦有很多為江南才女。隋煬帝在揚州的最後時光裡,曾對蕭皇后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長城公”指的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被隋朝俘虜的陳後主,沈後指的是陳後主的皇后。隋煬帝居然以自己的階下囚陳後主自比,可見其對南方的熱愛深入骨髓。

隋煬帝對南方喜愛的表現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在位期間開鑿大運河,三次下揚州。隋唐興建大運河使得揚州更是一躍成為了後來整個大唐唯一沒有宵禁的城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隋煬帝楊廣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對揚州無比眷戀,不僅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後身死揚州、長眠揚州。

文人的寂寞流浪

公元1154年,南宋王朝內憂外患之際,姜夔在江西鄱陽一個破舊宅子裡出生了。據說,推演姜夔的祖上,他是實實在在的名門之後。不過祖上縱然聲名顯赫,卻也挽救不了後來慢慢家道中落的頹勢。

姜夔出生時他的父親姜噩還是一介布衣,後來做了個漢陽知縣,結果卻在兩年後人就“駕鶴西去”了,姜夔因母親早亡,他只能依靠已經出嫁的姐姐,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

本是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但卻屢試不中。十九歲那年姜夔開始謀劃自己的人生,他決定去闖蕩江湖,離開漢川,踏上了他一生的漂泊之旅。姜夔順流而東,自漢陽至江淮一帶憑弔古蹟,讓他駐足的是古城揚州。

曾幾何時,揚州也是天下數得上的繁華都市,許多文人墨客都曾為這裡留下自己最動人的詞句。然而誰能想到,十六年前,這美景勝地竟淪為金國南侵的戰場,金軍在此燒殺搶掠,繁華的揚州城一夕之間淪為廢墟。

姜夔看到破敗凋零的揚州城,心中感慨萬千,二十二歲之際,他寫下了一生的代表作《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當年被譽為「春風十里」的江南揚州,如今也不過空留滿目雜生的亂草麥子。

這闕詞已經昭示著姜夔的詩情才華。他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的揚州,這時的他充滿了失落,國家社稷動盪存亡,揚州的廢池喬木,殘垣斷壁,那回蕩城池的蒼涼的號角聲讓他十分悲慼。

他想到了自己,心中慘淡,於是開始漫無目的地流浪。他飄零江湖,痴情一生,姜夔有一首詩:「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短短的十四個字寫盡他滿身的疲憊,落魄與失意,一生的惆悵。

他活得像一場夢,夢總是在他的詞中清醒。天下依然是那個天下,江山代有人才出,世世代代都有自己的夢。只嘆自己的人生除了在他人施捨救助裡求生,別無他選。個人志向除了藝術創作上的自我精神寄予,無以振奮。

姜夔苦旅一生,終身不仕,老無所依,為了口糧拖著殘破的軀殼也要奔波勞苦於金陵與揚州之間。辜負他的從來不是理想,而是命運。他的一生彷彿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無論是家國患禍、兒女情長,即便是死後的安生之地,他都無從選擇。

即使是天才,也只能到此為止。「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姜夔回望自己的江湖,只嘆惜朝。

作者:知秋公子 | 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排版編輯✎ 知秋公子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