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周先生 讀狂人日記研討會舉行陸帕:這個戲會糾纏你

波蘭戲劇導演克里斯蒂安·陸帕執導的話劇《狂人日記》於3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這也是陸帕繼《酗酒者莫非》後執導的中國故事三部曲之二。整個話劇近五個小時時長,由講述者“周先生”讀狂人的日記開始,徐徐講述,推進情節發展。

該劇在上海的演出雖然已經落幕,但圍繞作品的思考與討論還遠遠沒有結束,日前,話劇《狂人日記》研討會在上海朵雲書店·戲劇店舉行。

“看完這個戲之後,這個戲會糾纏著你”

“很多人都說這個戲那麼長,節奏慢,當我坐進劇場前,我也在想,小說那麼篇幅那麼短,怎麼演五小時?想不出來。”上海文聯主席奚美娟說自己作為演員經常反思,觀眾的心裡節奏是怎麼樣的,鏡頭內外,舞臺上下能否合拍,《狂人日記》的表演帶給她很多啟發。“第一次休息之前那一段我很喜歡,當我作為觀眾坐在那裡,心裡的節奏是可以和表演對應上的。這個時候就不會再去想它慢還是快。”

《狂人日記》總製作錢程講述了導演陸帕一次在排練場上的故事。當時陸帕情緒激動,他叫嚷起來,“所有人都希望快,造成演員在臺上大喊大叫,其實那是因為準備的不夠!”陸怕要求演員們能多慢就多慢。他還把在下面的觀眾請上來,和他雙目對視,他說:“奧秘就在這裡揭示了出來。對視到30秒,很多故事就出來了。”

浙江大學教授胡志毅說,自己看完《狂人日記》坐在那裡,覺得自己進入一個“坑”,爬不出來了,“對人性的理解,我覺得陸帕非常了不起,他對人的關注,有一種觸及內心深處的痛點,而且他能把握住這個東西。”

南京大學文學院藝術系主任、副教授高子文澤覺得,“念日記”的第一幕非但不沉悶,反而很“驚心動魄”,“關於這個作品主題,陸帕《狂人日記》主題和魯迅說的不同,或者是和我們闡釋的魯迅《狂人日記》不同,他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如何面對‘來自權威父輩的吞噬’的問題。”

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宮寶榮說,《狂人日記》的節奏非常緩慢。而這種節奏非常切合原著,包括我們的生活節奏。在某種程度上,陸帕是想把當下的人,過快的節奏,過多的浮躁——這種節奏給停下來,讓我們坐在劇場裡面花五個小時。“好像這個戲劇也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行動,戲劇性的動作。但是我們就深深被他吸引了。”

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丁羅男發現了陸帕的“從容”,“戲劇是要改變世界的,戲是要對抗世俗的,是要對抗時間的,可能他也想對抗我們看戲的習慣。看完這個戲之後,這個戲會糾纏著你,第二天早上感覺比昨晚更強烈。”只有好戲才能和觀眾之間產生這種互動。這個戲是挑觀眾的也是挑人的,這是戲劇珍貴的地方。

“《狂人日記》不是文字戲劇但卻一個特別好的文學劇場”

上海戲劇學院期刊中心主任李偉認為,陸帕的《酗酒者莫非》和《狂人日記》就是他想像中最典型的後現代戲劇。“舞臺是陸帕的主場,導演是寫作者,導演是創作者,他用各種手段,而《狂人日記》的小說只是素材而已。五個小時的宏大敘事裡,風格和手法是陸帕的,氛圍和味道是魯迅的。”

“在《狂人日記》和《酗酒者莫非》中,可以看到陸帕手法的延續性。”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副教授郭晨子說,每次看陸帕的戲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粗人,“我們劇場裡沒有那麼微妙的音響,我們也不太關注人的孤獨。”

她認為,《狂人日記》不是文字戲劇但卻是一個特別好的文學劇場。今天,怎麼把從文學裡面解讀出來的東西用劇場化手段呈現?這部作品給予了一種特別的視角。“陸帕的戲才是沉浸式戲劇。沉浸式戲劇不是必須跟著一個一個小分隊跑,是可以每一個細胞都張開接受這個場域傳遞出來的資訊。”郭晨子說,“我看到的是類似於一個小說人物進入卡夫卡境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遇到卡夫卡審判式境遇。”如果將來陸帕的排練筆記能出版,對中國戲劇界也是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戲劇仍處在摸索階段”

貫穿話劇《狂人日記》的還有被投屏在舞臺中央的紗幕上的影像,這些影像是事先在外景攝製好的,在演出現場作為第二敘事空間穿插在視覺結構中。

“近年來很多戲劇嘗試與影像結合,但我覺得大部分都是有一點失敗的。很多是為了有一些‘創新’在臺上掛一些大螢幕,有的時候演不好,讓觀眾不知道是看演員還是看螢幕,”奚美娟認為,任何形式都要為內容服務,這是戲劇的根本,《狂人日記》裡頭對影像和表演的結合比較成功,“首先影像不打擾欣賞表演,而且影像色彩有一點做舊的感覺,不突兀,跟臺上的演員,整個舞臺美術設計比較契合,這種合二為一,都是為內容服務的。”

“陸帕在一定程度上會引領我們走向國際,”宮寶榮教授說,國內戲劇的創作方法、觀念仍需要提升。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國際大導演是如何認知戲劇的,怎麼來排戲的。實際上,陸帕現在這種創作方法並不是他獨有的,更不是最新的,因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方法就已經存在。“一切皆可成戲”,不一定需要劇本,哪怕一篇報道,一篇文字,任何都可以成為戲劇。陸帕的劇五個小時,有的觀眾很難接受了,但是彼得·德魯克可以排一個通宵,太陽落山演到太陽東昇,更考驗觀眾的毅力。這些改變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美舞臺,而中國現在還是處在摸索階段。

話劇《狂人日記》研討會由上海戲劇學院與朵雲書院·戲劇店聯合主辦,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主持。

劇照由話劇出品方提供

作者:童薇菁

編輯:陳熙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