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詹姆斯·鮑德溫一個傳教士、作家、散文家,馬丁路德金的同行者

20 世紀 60 年代,在一項針對美國最負盛名的一位人物的調查中,聯邦調查局收集了將近兩千份檔案。這個調查案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詹姆斯·鮑德溫的作家。在當時,聯邦調查局調查了許多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是他們中大部分人的檔案數量比起鮑德溫都是小巫見大巫。在聯邦調查局追蹤他的那些年裡,他成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黑人作家之一。那麼到底是什麼使詹姆斯·鮑德溫在當時的公眾和美國當局眼裡變得如此顯赫呢?

1924 年,鮑德溫出生在紐約哈萊姆,他是家裡九個孩子中的長子。14 歲起,他開始從事傳道士的工作。在佈道過程中,他逐漸發展起了自己作為作家的聲音,但同時也與教會關於種族不平等和同性戀問題的立場產生了分歧。

上完高中後,他在做一系列雜活兒的同時開始創作小說和散文。但是那些驅使他遠離教堂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也仍然無法避免。不斷面對種族歧視和對同性戀的憎惡,憤怒而失望的他渴望一個少些束縛的生活。於是,在 1948 年,24 歲的他透過一個寫作獎學金去了巴黎。

在法國,他於 1953 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向蒼天呼籲》。故事背景設定在哈萊姆,小說探索了教堂同時作為壓抑和希望來源的存在。它受到了黑人和白人讀者的普遍歡迎。隨著小說不斷獲得讚譽,鮑德溫在他 1955 年發表的隨筆文集《一個土生子的札記》裡集中表達了自己對於種族、階級、文化和流亡的想法。

與此同時,民權運動在當時的美國勢頭愈發猛烈。越來越多的美國黑人開始登記參與投票和選舉。但是在學校內,在公交車上,在工作中,在軍隊裡,他們的基本尊嚴依舊得不到保障。雖然他餘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但鮑德溫還是堅定地投入到了這場民權運動中。

他深諳自己的祖國有尚未兌現的諾言。他親眼目睹過家人、朋友以及鄰居陷入毒癮、監獄和自殺的泥沼。他相信這些人的悲慘命運源於一個實行種族隔離社會的種種束縛。1963 年,他發表了短文集《下一次將是烈火》,醒目地揭示了美國種族糾紛問題。

除了指出白人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更進一步地論證,種族歧視對白人同樣造成了傷害。在他看來,所有人都無法避免地被同一個社會肌理纏繞。他一直認為:“人們被困在歷史中,而歷史被困在人們心中。”

鮑德溫在民權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超越了觀察者和報告者。他遍遊美國南方,參加集會,發表演說。他既與白人政客,也與包括馬爾科姆· X 在內的黑人激進分子進行辯論。他同時還充當聯絡人的角色,幫助黑人激進分子及知識分子與像羅伯特·肯尼迪這樣的掌權白人領袖進行溝通。

鮑德溫擅於以白人受眾願意聆聽的方式闡明社會動盪的原因,鑑於他的這個特殊才能,肯尼迪和其他一些人往往把他看作是美國黑人的使者。但鮑德溫本人則拒絕這個標籤。

而與此同時,他高超的語言文字能力也使得聯邦調查局將其視作威脅。由於旅居國外,加之自己的性取向,即使是在當時民權運動的圈子裡,鮑德溫也會不時覺得自己個局外人。對此,他在自己的文字中進行了公開的探討,哪怕正值同性戀恐懼症猖獗之時。

縱觀其一生,鮑德溫視自己的角色為見證者。與許多同時代的人不同,他有幸活著看到了一些民權運動的勝利,但美國持續的種族不平等依然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上。雖說他可能感覺被困在了屬於自己的歷史時刻裡,但他的話引導了幾代人,使得他們對最為複雜的社會問題有了更加細緻入微的瞭解,同時也使得他們自己有了被瞭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