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萬曆皇帝的教科書——《帝鑑圖說》

張居正等人給萬曆皇帝日講的教學內容,除《大學》和《尚書》外,還有《通鑑節要》,以學習前代理亂興亡歷史,掌握治國的本領,真正進入皇帝的角色。但要給小皇帝講解深奧的歷史,難度可想而知,張居正等人費力一番腦筋。

他們在講授壓縮式編年史教材的同時,另起爐灶,重新編寫教材,以故事為條目,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將教育性隱含在故事之中。書名為《帝鑑圖說》,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為《聖哲芳規》,意為具有超人道德才智的帝王留下的遺規,是學習效法的榜樣,上自堯舜,下止宋神宗,共有81則事蹟被採錄;善可為法者包括唐堯帝、虞舜帝、夏禹王、商湯王、商中宗、商高宗、周文王、周武王、周宣王、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成帝、漢光武帝、漢明帝、漢昭烈帝、晉武帝、宋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肅宗、唐憲宗、唐穆宗、唐宣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神宗。

下篇為《狂愚覆轍》,意為狂妄愚昧的帝王曾經失敗的做法,是絕對不能學習的反面典型,應引以為鑑,上起三代,下至宋徽宗,共有36則劣行故事被選中。惡可為戒者包括夏太康、夏桀王、商武乙、商紂王、周穆王、周幽王、秦始皇、漢武帝、漢成帝、漢哀帝、漢桓帝、漢靈帝、魏明帝、晉武帝、宋孝武帝、齊王寶卷、梁武帝、齊文宣帝、齊後主、陳後主、隋煬帝、唐中宗、唐玄宗、唐敬宗、後唐莊宗、宋徽宗。

上下部故事的數目暗合《易經》中的陰陽意識:“善為陽、為吉,故用九九,從陽數也。惡為陰、為兇,故用六六,從陰數也。”用數目區分善惡,可謂用心良苦。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每則篇目均取四字題目,整齊劃一。內容由傳文和“解”兩部分組成,傳文根據正史材料刪削而成、“解”是對傳文的解釋和評論。透過選取正反兩方面的具體的故事,來描畫出“規範帝王”的影象和行為準則。

所有故事大體上包涵惕畏敬天、法祖貽謀、容直納諫、樸素節用、愛恤百姓、仁澤廣施、親賢重委、遠奸斥佞、尊重儒道、好學善思、教倫重義、不近聲色、戒絕遊玩、不信祥瑞、不求長生、防權旁落、不重道釋等類型範圍內。

為了增強小皇帝閱讀的興趣,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張居正等人又請畫工根據故事內容,將歷史故事以繪畫形式表達出來,每篇正文前配一副線條清晰、情節生動的插圖,使課本煥然生色,無怪乎小皇帝拿到課本後愛不釋手,“其不待指陳,能自言其義者,十居四五。”

第二天,小皇帝宣佈:“覽卿等奏,具見忠愛墾至,朕方法古圖治,深用嘉納,圖冊留覽,還宣付史館,以昭我君臣交修之義已。”還對參編人員給予數目不等的金幣獎勵。這以後,《帝鑑圖說》常置小皇帝座右,每講輒命居正解說。

萬曆劇照

關於《帝鑑圖說》的作者,明萬曆元年(1573年)純忠堂刻本標註為“江陵張太嶽著”,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華亭陸樹聲所撰該書的《敘》開篇寫道:“《帝鑑圖說》者,今元輔少師張公輯,以進御者也。”著者為張居正,一目瞭然。《敘》隨後又說張居正“偕少保呂公、左右侍竭誠開導、輔佐君王”,這裡的“呂公”指的是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

張居正“令講臣採摭前代君人治跡,溯唐虞以迄漢、唐、宋。理亂興衰得失可為勸戒者,條其事百餘,各因事繪圖,系之說以備乙覽,存考鏡焉。”這一刻本在張居正和呂調陽合上的《進圖疏》中說:“乃屬講官臣馬自強等,略仿伊尹之言,考究歷代之事。”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本區區幾萬字的書參與編輯者應還有呂調陽、馬自強等左右侍,參與繪畫的人更沒有沾邊。在張居正《張文公全集》奏疏三《進帝鑑圖說疏》中,又不見了呂調陽的名字。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

這就初修《帝鑑》時,分派各詞林編纂,江陵特總其成耳。比進御時,江陵竟以己名獨上,上褒諭甚至,無一語及他臣。一時有事筆札者,相顧愕眙憤嘆,此公之失歡於後輩,此亦其一事也。

清楚地說明張居正“己名獨上”,春光獨佔了。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對小皇帝的教育中還說盡心竭力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日講和經筵之中,他鼓勵小皇帝有疑難就問,直到明白為止。在平時也注意對皇帝的道德教育,循循善誘,是一位稱職的良師。

據《明實錄神宗實錄》卷之十八記載,萬曆元年十月乙卯日,張居正進講《帝鑑圖說》,至宋仁宗不喜歡珠飾一節,小皇帝頗有體悟地說:“賢臣為寶,珠玉何益?”張居正隨即說:“明君貴五穀而濺珠玉。五穀養人,金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書稱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濺用物,良以此也。”

張居正教育他要重視農業和糧食,不要看重奢侈品。小皇帝說道:“宮人好妝飾,朕歲賜每節省。宮人以為言,朕雲庫積幾何。”張居正大加讚賞:“皇上言及此,社稷生靈之福。”

小皇帝又說:“秦始皇銷兵,夫木梃可以傷人,何銷兵為?”張居正因勢利導說:“人君佈德修政,固結民心為本。天下之患,每出所防之外,秦亡於戍卒。”

張居正還講解安民的重要性:“豪傑並起,遂以亡秦。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小皇帝聽明白了,說:“是這個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