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有哪些打死不做漢奸的真漢子呢非三國的關羽莫屬

歷史上寧死決不變節的,只服關公。史上忠臣無數,多有壯烈者。然而也只有關公成了忠義千秋之神,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深有原因的!

因為其他年代的忠臣,一旦投降就鐵定會背上罵名。

自古“身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價值觀之下,寧死不屈本就是士大夫們應有的本份。

而三國時代,“名臣擇主而事”價值觀成了主流。因為漢室已崩,那是個不提倡死忠,允許原漢將漢臣們在群雄之間選明主、換主人的特殊年代。

例如諸葛兩兄弟,分仕東吳蜀漢,皆為重臣,竟然毫無違和感。這種事,在任何朝代都是罕有的。但在三國,那就是很正常不過的。

所以,當關羽在劉備兵敗,其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際。關羽如果改投曹操,立即坐享高官厚爵,還決不會受到當時價值觀的哪怕一絲一毫之譴責!

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

在投降也是合理合情、且為主流價值觀所認同的大背景下,關羽卻毅然捨棄已得榮華富貴,不惜身冒萬死,也要追隨舊主、重新去亡命天涯的。這就是幾千年來也罕有的人物。

有人不信,會質疑說:

瞎扯什麼,投降換主人怎麼也成合情合理了?

當然合理,就以劉備、曹操二人為例。

(1)劉備自從徐州兵敗,一停不停的在換主人。

劉備先被呂布擊敗,丟了徐州。於是率殘部投靠曹操。

曹操雖知劉備野心勃勃,仍重用劉備,給人給兵,還容許他獨領一軍。

然後,劉備又背叛曹操,再次奪佔徐州自立,又被曹操擊敗,便往投袁紹。

待到在袁紹那兒恢復了元氣,得到兵力補充後,不顧袁紹與曹操正在大戰,又一次自立,離開了袁紹,投了荊州劉表。

這算什麼呢?

這要在其他時代,就是反覆無常,而在三國時代,這絲毫不影響劉皇叔的義名!

(2)曹操也曾有過想給自己找個主人的。

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本就是依附袁紹資助而在兗州立足的。

但是曹操在兗州經營的風生水起,漸漸的就成了氣候,儼然就是可與袁紹並立的諸候了。

但是,飛來橫禍,呂布襲兗州,陳宮等舉州叛曹。

曹操僅餘三縣之地,與呂布交戰,又屢戰不利,再加遇上災荒,糧食不足。

這就讓曹操的爭霸雄心頓時就熄火了。

於是,袁紹寫了封信,說動了曹操,從此後,曹操就準備正式投靠老大哥袁紹,為他做專業打手了。

當時,曹操已在準備遷家至袁紹的大本營鄴城,車馬行裝都已經收拾好了。

但是,這事讓程昱給據理力勸之下,給阻止了。

但由此可見,打敗了就降,或者投靠他人,在三國的特殊時代,十分正常,並不可恥。

所以,關羽追隨劉備的意志如鐵,寧死也決不更改動搖,這是真令人敬佩的。

有人認為,曹操從末以殺頭威脅過關羽,又哪來的寧死不屈?

這樣理解,就又片面了!

《三國志·關羽傳》白紙黑字的寫著。

曹操自從收關羽,並拜為偏將軍之後,一直在觀察關羽,總覺得關羽遲早會走。

一日,曹操終於忍不住了,對張遼說道:“卿試以情問之。”

就是派張遼去問一句真話,關羽究竟有沒有為曹操效命之心。

既而,張遼問了。

關羽長嘆一聲,如實回答道: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須知當關羽講出這番話時,那是絕對已經做好了曹操或會大怒翻臉,然後被誅殺之準備的!

然而,當張遼以關羽的原話向曹操彙報之後,卻讓曹對關羽的氣節,愈發的敬重了。

所以,關羽這樣的人物,連敵人也不得不為之嘆服的。

凡是那些拿不得,要不得,拿了就會受萬世唾罵的東西寧死不要,這是本分與理所當然,不是稀罕。

而在大義容許可以拿,也完全可以得到,卻守著承諾寧死不從的,這才是千年罕有的品質。

由此,關羽被後人公認為“忠義千秋,華夏武神”的尊號,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