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代醫家對天麻的性質作用為何見解不一致?

天麻,原名“赤箭”,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上品》,因其莖似箭桿,端有花,遠看如箭有羽,故名。而天麻之名則始見於《雷公炮炙論》,主產於雲貴川陝等地區。

由於天麻性味平緩,寒熱不偏,使用也較普遍,到如今更是藥膳伴侶、研粉降壓神器。所以歷代醫藥家對天麻的性質和作用都有不同的看法。

就其性味來講,有辛溫和甘平之異;就其作用來講,也有主內風與祛外風之別,有言其“補”者,亦有認為“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者,自古以來爭議頗多。

《神農本草經》曰:“味辛、溫”。《本草新編》說:“天麻能止昏眩、療風去溼,治筋骨拘攣癱瘓、通血脈、開竅,餘皆不足盡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經絡血脈之間,舍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於受病之中乎?總之,天麻最能祛外來之邪,逐內避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之耳”——

這是傾向於天麻辛溫,能祛外風之說,因而有虛不宜用之戒。

但是,也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如《藥品化義》認為:“天麻,氣性和緩”、“用此以緩肝氣”、“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藥。若中風、風癇、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凡血虛病中之神藥”。又如《本草正義》指出:“天麻之質,厚重堅實而明淨光潤,富於脂肪,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息內風,故有定風草之名,能治虛風,豈同誑語”,“取其養陰滋液,而息內風。蓋氣味辛溫之說,本沿赤箭之舊,實則辛於何有,而溫亦虛言”。故而斷言:“果是風寒溼邪之痺耆癱瘓等證,非天麻所能奏效也”——

這種看法傾向於天麻甘平而治內風,以其甘平,再結合質地,認為該藥氣性和緩,補肝養膽,養液息風,平靜鎮定而治內風。

除了上述兩種不同的見解之外,

古代醫家也有將兩種功能綜合起來認識的

。如金元名醫李東垣認為天麻其用有四:“療大熱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痺不仁,風熱語言不遂”;明代李時珍也認為天麻既能治風虛內作,也能祛除外風,有曰“治風之神藥”、“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

當代對於天麻的認識基本上也是綜合的看法,與李東垣、李時珍等人相似,認為天麻性味甘平,既能平息內風,又可祛除風溼,是一味內風、外風均可使用的治風的要藥,現在多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證,因其平和質潤,且入肝經,無論寒證、熱證均可配伍選用,故有定風草之稱。

2。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風痰上擾的眩暈、偏正頭痛等。因天麻既息肝風,又平肝陽,所以說其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現在常見的運用打粉內服來降血壓是此理。

3。風寒溼痺及中風後遺症。即祛外風、通經絡、止痛之作用體現。

需要注意的是,天麻研末沖服每次1.5克即可,煎服可用到10克,有過敏現象不可再用,使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