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生妻"是啥意思背後有何寓意

在以男權為主的古代封建社會之中,女性的地位是十分卑下的。女性不能獨自立戶,不能繼承家產,不能拋頭露面,不能外出。到最後甚至是女性如果露出了一點點面板,都需要自盡以示清白。在那個時代,男女極度的不平等。

而“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樣的俗語,實際上就是古代那時候對部分女性極度歧視的一段話,原典出自於李陵的《答蘇武書》,書中寫到:

“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

李陵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在天漢二年(前99)年的時候他跟隨飛將軍李廣去出征匈奴,但不幸被匈奴所俘。但他雖被匈奴俘虜,卻誓死不降,即使是受盡苦難也沒有在匈奴面前透露出一點訊息,也拒絕投降。

可身在中原的漢武帝並不知道,認為李陵是背叛了漢朝主動投降的,於是一怒之下,他就滅了李陵的三族。而後始元六年(前80)的時候,朝中已知錯誤,蘇武替漢帝召李陵回國,而這《答蘇武書》便是李陵回覆蘇武的一封信。

其中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壯年時奉命征戰出使,待到滿頭白髮歸家。卻只見老母亡故,妻子改嫁,這是天下都難以聽到的,古今都沒有遭遇過的奇聞啊”。所以說,自這個典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生妻”就是離家之妻。

但後世之人卻扭曲了“生妻”之意,將其概括為一切前夫還在卻與前夫相離的妻子。其中包括了“休妻”。按照古人的價值觀,是“忠臣不事二主”,於是“烈女不嫁二夫”。女人定是要遵守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這是一個總原則。

而所謂的寡婦,大家就十分熟悉了。他指的就是前夫已經死了婦人,最早的記載是來自於《詩·大雅·大田》中的:

“彼有遺秉,此有漬穗,伊寡婦之利”。

寡婦再嫁在古代一個朝代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罕見。甚至是為了人口增長率,增強勞動力,通常在一個朝代缺少人口的時候。是官府強制性的要求寡婦再嫁的,甚至不嫁還會被強配。

但在和平的年代,女子成為寡婦一般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為那個死去的丈夫守一輩子,寡居一輩子。第二個就是直接和丈夫一起死,給丈夫陪葬。“貞潔烈女”就是這麼來的,“貞潔牌坊”發的也是這種人。

寧娶寡婦,就是要娶這種辜負的貞烈。不娶生妻,就是怕這生妻再嫁之後又走。或者說,生妻定是有點毛病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生妻,也大部分是休妻。可休妻是有條件的,在古代休妻必須符合“七出”。

這“七出”也就是封建時代休妻的其中理由,《大戴禮記·本命》記載: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所以這休妻,要麼就是品行不端,要麼就是性格或者是身體有缺陷。封建時代的被休,基本上就是給這個被休的女人判了死刑。要娶妻的必定是要娶一個家庭和諧的女子,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不會娶的。

但事實上,這種也是為了符合一個“烈女不嫁二夫”的原則。這“生妻”男人還在就二嫁,自是被人看不起的。但事實上,寡婦一旦同意了改嫁,也會被冠上一個“再蘸之婦”的名頭,而“再蘸之婦”也是生妻的一種。

紀曉嵐自己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寫過這樣一個“再蘸之婦”,文筆十分混亂。因為他寫的這個女子,第一個老公死了之後就改嫁了,這第二個老公又死了,然後這女的就給第二個老公殉葬了。

這紀曉嵐自己寫著寫著就混亂了,因為這女子改嫁了就是“再蘸之妻”,是生妻。但她又給自己第二個老公殉葬了,又屬於“貞潔烈女”。那她到底是“生妻”還是“貞潔烈女”呢?

私以為,這都不是。不過是不喜歡第一個老公,喜歡第二個罷了。或者說在第二個老公死了之後覺得自己剋夫,心如死灰的殉葬了罷了。當然在現在,所謂的“生妻”早就成為了歷史。再看這句俗語,就當一個搞笑的封建糟粕看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