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杜甫:成都,讓我留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

01

玉林路在成都南一環和二環之間,在這條充滿小資情調的街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酒吧。

2005年,默默無聞的張靚穎曾在這裡的酒吧駐唱,被製作人馮軻發現後送去參加當年的超女比賽,一戰成名。

2017年,趙雷參加湖南衛視《歌手》挑戰,一首《成都》唱哭了評委林憶蓮,也唱哭了在場觀眾。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從此,玉林路小酒館成了很多外地朋友來成都的打卡網紅地。

玉林路小酒館

公元759年,落魄詩人杜甫在距離玉林路不遠的浣花溪,修了幾間茅屋。

在這個叫做草堂的地方,杜甫到達事業和創作的的巔峰。寫下了269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佔到他全部詩作的近五分之一;官拜檢校工部員外郎(從六品),這是杜甫一輩子從政道路上最大的官。

從此,成都有了一個享譽世界的打卡聖地——杜甫草堂。

小酒館因為趙雷火了,草堂因為杜甫紅了。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情感。公元759年入蜀的杜甫和2017年踢館的趙雷,都對這個陰雨綿綿的城市滿懷眷戀和不捨。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杜甫草堂

02

唐天寶三年(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在東都洛陽初次相遇。詩仙和詩聖一起亮相,如日月同輝、流星齊聚,引發後人無限遐想。

他們是去拜訪共同好友,已經聲名遠揚的邊塞詩人高適。這一年高適47歲,因官場失意,正賦閒在家,成天躬耕農野、飲酒賦詩。

杜甫是三人中的小弟,當時還沒有詩聖的稱號,僅僅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落魄書生。對兩位前輩,杜甫畢恭畢敬。不僅年齡上有差距,名氣和仕途成就也相差甚遠。

和李白年少得志不同,高適和杜甫的經歷有些相似,都出生小官宦之家,都屢考屢敗。

二十歲第一次赴京趕考,高適就抱著:“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的遠大志向,一心要做公卿那樣位置的大官。

長安城

唐朝的科舉遠沒有想象中公平,沒有士大夫貴族的推薦,想要成就功名比登天還難。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屢次碰壁後的高適一怒之下選擇了從軍去燕趙邊防,跟胡人槓上了。天天在戰場上搏殺,靈感如春潮澎湃。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名句讓高適成了盛唐名聲大震的邊塞詩人,收穫粉絲無數。

李白走的是另外一條線路。狂放不羈的李白寫起詩來詞句華麗、氣勢磅礴,深得高官圈子青睞。

於是李白被推薦給了皇帝,進京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很快受到打擊,發現自己僅是專供唐玄宗享樂的文學侍臣。除了寫幾首像“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的詩討楊貴妃開心外,別無他事。距離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差距太大。

李白舉杯邀明月

一次酒醉後,李白居然讓高力士給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其研墨,自己要“斗酒詩百篇”,結果可想而知。好在玄宗沒有跟窮酸文人計較太多,僅僅“賜金放還”作罷。

三個仕途失意的中年男子在洛陽相遇,大家同病相憐、惺惺相惜。

高適做東盡地主之誼,幾哥們縱情山水間。白天狩獵吃肉,晚上喝酒狎妓,足跡遍佈洛陽大街小巷、名山大川,好不瀟灑快樂。

快樂總是短暫的。洛陽一別,三人各奔前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東都洛陽

03

回到長安,尚且年輕的杜甫繼續參加科舉考試謀取功名,哪知時運依然不濟。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眾多讀書人云集京城。負責錄取工作的奸相李林甫看完考卷後,向玄宗進言:“野無遺賢。”人才都已被英明的皇上招至麾下,民間哪還有什麼遺漏的賢人!

知道是拍馬屁的話,唐玄宗也樂意聽。當年和杜甫一起參考計程車子全部名落孫山。

沒有考取功名,也不願意回家,杜甫在長安當了十年“北漂”。到處投簡歷、寄詩作,希望哪天能夠被某個高官看上,翻身農奴把歌唱。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就這樣在東奔西走中耗盡了青春年華。

杜甫畫像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終於謀得河西尉這個小官,心高氣傲的杜甫拒絕了這一安排。幾經交涉,朝廷最後就將他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職責是看管兵甲器杖,相當於屁股上掛了一串鑰匙的高階保安。

麻雀再小也是肉,杜甫上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回家看望妻兒,告訴自己成了正式公務員。誰知:“入門聞嚎啕,幼子飢已卒。”小兒子因為沒有吃的餓死了。

痛苦的杜甫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哀嘆,淚水長流不止。

成熟穩重的高適沒有杜甫偏激,他先是投靠李林甫取得朝廷任命的封丘尉,沒幹多久就辭職去河西,做了哥舒翰的幕僚。那幾年正是哥舒翰大紅大紫的時候,高適藉此步入了高層權力圈子,官越做越大。

這一步走得更為英明的是,天寶十二年(753年)1月,李林甫去世,死後被楊國忠誣告謀反,子孫抄家、流放。

高適及時改變從政方向,既避免了牢獄之災,又擺脫了朝廷清算,可見官場嗅覺十分敏銳。

這期間,李白仍然做一個快樂的驢友,到處遊山玩水,交朋結友,默默等待時機到來。

04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攪亂了大唐政局,也讓三個好友重新聚回政治舞臺。

安史之亂第二年,高適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叛軍初起士氣高昂,一舉攻陷關中要隘。守城大將哥舒翰繳械投降,其餘官員化作鳥散,高適也乘機溜了出來。

逃跑途中,高適碰到也在逃命的唐玄宗。

逃兵高適見到玄宗,並沒有慌張。先是向唐玄宗彙報前線戰況,分析潼關失守原因。然後開始稱讚唐玄宗,聖上此時離開長安前往成都,是以退為進,避敵鋒芒,心裡全想著社稷百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聖上在,我們就可以消滅叛軍,重振大唐!

唐玄宗一聽心裡爽了,馬上封高適為諫議大夫。從潼關逃兵到諫議大夫,高適一步登天,反轉驚人。

楊貴妃最愛華清池

逃亡途中,唐玄宗接受宰相房琯建議:封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永王李璘為江陵(今湖北江陵)大都督。兩兄弟各鎮一方,共同對付叛敵。

高適不贊成這個做法,認為此舉與唐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格局一樣,必將導致南北擁兵對立、互相殘殺。

此言一語中的,只不過這次是太子李亨佔得先機,沒有給永王李璘機會。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14日,李亨發動馬嵬兵變,處死楊國忠,逼殺楊貴妃。父子倆徹底破裂,分道揚鑣。

7月12日李亨在靈武登基,改年號為至德,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眼看跟著太上皇唐玄宗已經沒有出路,高適馬上投奔到唐肅宗李亨門下。

唐代侍女圖

05

此時的李白為了躲避戰亂,正在廬山隱居。仕途不順的他已經沒有任何想法,準備正式退隱江湖,不問世事。

恰好永王李璘正在招兵買馬,名義上是為平定安史之亂募集人才,實則為了向李亨發起皇權之爭,準備另立朝廷。李白因為江湖名氣很大,自然成了永王力邀物件。

天真的李白就這樣上了李璘賊船,成了永王幕僚。

唐肅宗一看陣勢不對,馬上宣佈永王為叛逆,命永王速到 蜀中覲見,但李璘沒有理會。

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兄弟倆先幹上了。此次率軍出征的正是李白故友高適,他已官拜淮南節度使。

湖北江陵

永王的雜牌軍不堪一擊,很快潰不成軍。至德二年(757年),永王李璘被處死,唐肅宗在這場兄弟之戰中大獲全勝。

李白在逃回廬山途中被捕,判罪名“附逆作亂”,生死盡在一線間。

聽說好友高適現在身居高位,李白在獄中給高適寫了一首詩,難得低下高貴的頭顱,拍了高適一回馬屁。他稱高適:“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請求念在老友面子上高抬貴手,放他一馬。

面對李白的求情,高適選擇了沉默。或許,是因為作為朝廷命官的高適無法給出一個讓李白滿意的答案。也或許,高適看不慣李白這種表面傲骨,實際上媚骨的性格。

從此,高適、李白二人形同陌路,朋友圈裡再無聯絡。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流放夜郎的路上,接到唐肅宗大赦天下的詔書,在牢獄裡關了兩年多的李白終獲自由。

絕處逢生的他在出獄後順長江而下,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下了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年後,窮困潦倒、四處流浪的李白病死金陵,詩仙終成天仙。

夜郎古城

06

在李白出獄這一年,同樣窮困潦倒的杜甫選擇了入蜀,開啟了他人生最後的輝煌。

杜甫和李白站隊不同,本有高升機會。安史之亂時,他投奔剛剛稱帝的唐肅宗,被人才稀缺的肅宗封為左拾遺。官雖不大,但隸屬於諫諍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門,也算是個實權職位。

初入權力核心層,杜甫顯然沒有弄清官場潛規則,說話做事依然直來直去。

在罷免房琯宰相一事上,明眼人一看就是權力鬥爭的結果,門客受賄的錯誤不至於讓房琯丟官。不明就裡的杜甫與房琯是布衣之交,仗著自己有諫諍職責,上疏直陳:“罪細,不宜免大臣。”

唐肅宗勃然大怒,這個剛來的鳥人話這麼多,貶!直接從左拾遺貶為參軍,回家反省以觀後效。

仕途上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就這樣熄滅了,杜甫從低階官員回到了社會底層,生活再次陷入窘迫。

去秦州(今甘肅天水)投靠侄兒杜佑一段時間後,坐吃山空的杜甫只好攜家人輾轉甘肅成縣、陝西漢中,經四川廣元,最後來到天府之國——成都。

廣元劍門關

07

偏安西南一隅的成都沒有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祥和繁華如故。初到成都的杜甫驚詫於戰亂中的後方大都市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即使時近寒冬臘月,街上依然綠蔭蔥蔥、花團似錦。

杜甫決定在這“暄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的地方安營紮寨,享受一下成都人的安逸生活。

適逢時任成都尹(相當於市長)兼劍南西川節度使的裴冕與杜甫算是舊識,加上老朋友高適調任彭州刺史。杜甫如願以償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修建起草堂寓所,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山有水,好不自在。

更讓人驚喜的是寶應元年(762年 ),草堂落成那年12月,杜甫密友嚴武從綿州刺史升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

嚴武回到成都後,很快給杜甫弄到一個頭銜——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從六品),賜緋魚袋。官雖然不大,但杜甫非常看中這個職位,常常以“杜工部”自稱。從此,杜甫名片上又多了一個拿得出手的官銜。

杜甫草堂茅屋

在幾個做官朋友的關照下,成都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繁榮安定的經濟社會以及閒適安逸的生活方式,讓流離失所、漂泊多年的杜甫終於安定下來,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

那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把溼漉漉的成都寫得活靈活現,讓每一個成都人感到自豪。

永泰元年(765年),也許是漂泊的遊子總有一顆思鄉的心,也許是因為嚴武突然病逝打擊太大,杜甫收拾行囊,帶著家人依依不捨離開成都。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至死也未能回到河南老家。

杜甫雕塑

後記:

杜甫在成都前後居住了六年時間,這短暫的六年是杜甫一生中最愜意、最舒適的時光。他的詩作在原有的沉鬱頓挫基礎上,新添了閒適清新的風格,使他的詩作到達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成都的熱情、包容、寬厚,成都的美食、美酒、美景給了杜甫無盡的靈感,杜甫記錄成都的田園山水、風物民俗給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充滿詩意的新元素。成都與杜甫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只是,那個至今仍然佇立在草堂門口,有著憂鬱眼神的雕塑杜甫,是否會和趙雷一樣懷著深深的眷戀,輕輕唱到:讓我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分別總是在九月 ,回憶是思念的愁……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如果杜甫在天有靈,聽到趙雷憂鬱低沉的歌聲,一定會長嘆一聲: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