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明剛平外患又來了兄弟失和

在中國,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衝突一直不斷,從商周之際一直到明清都存在著,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很大一部分就是這兩種文明的爭鋒。內地的農耕文明創造了一些財富讓北方的遊牧文明看上了,然後就要進行劫掠。內地的農耕文明進行反擊。這就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為了反擊北方的遊牧民族,長城、胡服騎射、北伐等等層出不窮。甚至有些皇帝還要御駕親征。雙方互有勝敗。在明朝就有這麼一次,北方的瓦剌打到了門下,好不容易將外患平定,它的後遺症就顯現出來了,緊接著就是一場皇族內部的兄弟失和。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話說在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實權派人物、太師也先率軍攻佔明朝邊境,沿線堡壘相繼陷落。明英宗決定聽從王振的意見,御駕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祁野,侍郎于謙等聯名苦諫,但熱血青年明英宗朱祁鎮根本聽不進去,於是頭天下詔,第二天明英宗著急著就要出發。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一時無法集結,於是明英宗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由於準備不足,五十萬大軍缺少糧草,沿途因飢餓倒斃的兵士隨處可見。到了大同後,先派出去的幾路軍隊相繼潰敗逃回,本來就毫無鬥志的軍隊,一下軍心大亂,無法戰鬥,只得下令返京。王振為在老家人面前顯擺威風,建議繞道他的老家蔚州。因蔚州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眼看就要打到跟前,隨行群臣又提出反對,但王振不聽,明英宗於是又聽信王振忽悠,率大軍開拔前往蔚州。

但剛走了不久,王振又擔心幾十萬大軍踩壞自家地裡的莊稼,半路又建議原路返回。來回一折騰,瓦剌軍隊趕了上來。在距居庸關三十公里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時,追兵已近,兵部尚書祁野奏請明英宗趕快率軍隊迅速入關,然而王振因自己押送金銀財寶的車隊還沒到達,又蠱惑皇帝堅持不走,並把祁野逐出營帳。瓦剌的追兵很快就趕了過來,把明兵團團圍困在山上,掐斷了水源,明軍在山上一無水二無糧,第三天便被瓦剌兵攻破防城,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土木之變”。

戰敗的訊息傳入北京城,滿朝的文武官員頓時亂為一團,六神無主。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同時北京的大戶人家基本上都忙著搬家南遷。此時,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南遷,並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后的支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于謙等人針對當時的危急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誅除宦黨,平息民憤。斬殺太監王振親信,打擊宦黨的氣焰,平息眾怒,初步穩定了內部;其次,擁立景帝,穩定政局。

也先挾英宗作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擁立朱祁鈺即位,這樣以來,也先的陰謀便不能得逞,而明朝方面對於各地武裝卻便於統一部署,共同抗擊瓦剌;再次,舉薦人才,調兵遣將,妥善安排。于謙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將領。同時,從各地調來勤王兵,日夜趕造武器,裝備軍隊。在北京周圍。佈置兵力,嚴把九門。注意日夜操練軍隊,迅速地提高戰鬥力。這樣,逐步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準備與瓦剌軍決戰於北京城下。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馬,經大同、陽和,佔領紫荊關。長驅進入北京地區。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逼近北京。也先將軍隊佈置在西直門以西地區。後又改為進攻彰義門。于謙則派遣守軍固守街巷,另在重要地帶埋伏好神銃手、短槍手。與敵軍在彰義門外決戰,擊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城中的百姓紛紛上城牆拋下磚頭等物迎敵,最後擊退了敵人。也先獲悉明朝各援軍即將到達。唯恐後路被切斷,便於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馬,挾持英宗朱祁鎮由良鄉地區撤退。于謙聽說了也先撤退的訊息後,便命令部隊追擊也先。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自此,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來也先也數次南下,結果都因明軍防守嚴密而未果。鑑於在政治和軍事上雙方面的失敗,也先也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和財力。

這樣一來在戰爭中獲利的希望化為了泡影,又無法經商,也先無奈之下只能與明朝議和。

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

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並以錦衣衛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開始了對朱祁鈺的清算。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鈺在西苑被勒死,距離他退位不過一個月時間。朱祁鈺死後被追諡為“戾”,朱祁鈺被稱為“郕戾王”。朱祁鎮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將其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朱祁鎮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不過兩世為人的朱祁鎮深知大位來之不易,更曉“人間萬苦人最苦”的深刻涵義。復辟之後,政治上他無法再現父輩的“仁宣之治”,但在具體事務上他盡施仁德,不僅寬容對待弟弟代宗及其家人,還償還了太爺爺明成祖朱棣的一樁公案。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天下,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他的兒子朱文圭(2歲)當時被幽禁於中都鳳陽,歷經五朝50餘年。朱祁鎮感慨此舉“於親親之義,實所不忍”。於是釋放了朱文圭等人。可憐57歲的朱文圭因長期與世隔絕,出來後竟然也牛馬都不認識。

而朱祁鎮最為後人稱道的,則是臨終前廢除了宮妃殉葬的陋習:“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1465年,38歲的朱祁鎮駕崩,諡曰英宗睿皇帝。而後世有史家將其列入《昏君傳》朱祁鎮到底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