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水科普 | 這些水利名詞,你看到了會讀嗎?

(來源:通州水務)

在一些文章中

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

平時不太熟悉的詞語

圩垸、子埝、榪槎

當這些名詞出現在

你的腦海中時

你可能會有這種感覺 ↓

他們讀作什麼?

又有什麼用處?

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圩垸

圩垸[wéi yuàn] ,指在河、湖、洲灘及濱海邊灘近水地帶修建圍堤所構成的封閉性生產生活活動區域。

圩田基本結構示意圖

圩垸的圍堤可以防止高於圩垸區域內地面的外水自由流入。圩垸是此類區域的總稱,在長江下游稱圩,在長江中游稱垸,在珠江中、下游稱堤圍或圈,在沿海地區稱海塘。

圩垸的分類

從防洪治澇角度考慮可分為兩類:

①純圩區。四面環水,集水面積在堤防保護範圍內。如中國洞庭湖的大通湖垸、荊江分洪區、太湖區的大部分圩垸等。

②半圩區。堤防與山丘相連,集水面積除圩內平原外,還有山丘區的集水面積。如中國湖北省的荊北區、漢江中游的襄東垸、安慶廣濟垸等。

子埝

子埝[zǐ niàn] ,指為防止洪水漫溢,在堤頂臨時搶修的小堤,又稱子堤。

堤防遇超設計標準的洪水,可能漫溢時,常在堤頂加築子埝。子埝的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取決於汛情緩急、流速、風浪、取材條件以及堤頂寬度和搶險力量。

子埝的分類

子埝的型別較多,常用的有純土子埝、土袋子埝和樁柳子埝等。

①純土子埝系以土料修築,用於堤頂較寬、附近有質地較好的土源(也可背肩取土)、水面風浪較小的堤段;

②土袋子埝系在堤頂的臨河一側用土工合成材料編織袋或麻袋裝土料堆疊,背側培土逐層夯實,用於堤頂不寬、附近土質不良或風浪較大處;

③樁柳子埝系在堤頂以木樁、木板、葦把、柳石枕等作為子埝臨河護坡,後邊加填土戧,用於堤頂較窄而材料條件許可的地方。

榪槎

榪槎[mà chá]

,用杆件扎製成支架,內壓重物以截流或導流的一種河工建築物構件。

眾多榪槎串連構成榪槎壩。榪槎的杆件可用木料、鋼、鋼筋混凝土製作。

最早常用的榪槎。由竹木杆綁紮成三足或四足立架,內壓重物。可放一排或幾排木榪槎於河底,修建成丁壩、順壩或鎖壩,可以修成透水壩或不透水壩。適於修建在水淺、流緩處,最適用於修在堅實的卵石或沙卵石河床上。

埽工

埽工[sào gōng],中國特有的一種在護岸、堵口、截流、築壩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築物。

用梢料分層勻鋪,壓以土及碎石,推卷而成埽捆或埽個,簡稱埽。小埽又稱埽由或由。若干個埽捆累積連線起來,修築成護岸等工程即稱為埽工。

先秦時期已有類似埽的建築,宋代黃河上已普遍使用。北宋中期黃河自孟津以下兩岸建有大規模埽工四五十處,卷埽技術已十分成熟。《河防通議》、《宋史·河渠志》等對埽的製作和埽工的使用進行了專門總結。

護岸埽示意圖

埽的卷制示意圖

戧堤

戧堤[qiàng dī] ,在堤的臨河或背河一側加修低於原堤堤頂、具有一定厚度的土工建築物。

在防洪險要堤段,如堤身單薄,滿足不了滲透穩定、抗震要求,常以戧堤來加固堤防。

臨河坡上的戧堤稱前戧;背河坡上的戧堤稱後戧。防洪牆背水側大多修有土石後戧。戧堤的設計斷面要滿足滲透穩定的要求。後戧的頂高一般在浸潤線出逸點以上幾十釐米至1米。根據堤高,一般加修一級後戧,必要時可加修多級後戧,以出逸點不在戧坡出逸為原則。灘面較高、堤身單薄的,可修築前戧,前戧頂高一般高出設計防洪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