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錢鍾書: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楊絳在《我們仨》第九節中記載了錢鍾書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它的原話據楊絳自己袒露是錢鍾書引用桐城派先輩的說法:

子弟二十不狂沒出息,三十猶狂沒出息

。錢鍾書對此作出了稍加的改動。

它的意思自然是很好理解的,一個人為什麼年輕的時候不狂妄就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呢?這是因為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精力最為旺盛,想法最為活躍,正是嫉惡如仇,又是大有作為的年紀。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有很旺盛的精力,很遠大的理想,所以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很容易發出各種豪言壯語,譬如我要改變世界、我要成為世界首富諸如此類的遠大理想。

他們鬥志昂然,對生活充滿期待,堅信自己大有作為,而且富有鬥志,不服輸,所以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如果有狂妄的表現,說明他是有志氣有理想的,認為自己能夠做出一番事業。反之,如果一個年輕人在本應該奮鬥的年紀卻只想當一條鹹魚,當一個佛系青年,那這些都是沒有志氣的表現了。

這話興許並不好聽,因為時代的壓力空前巨大,年輕人們的理想已經成為空中樓閣。但這些都並不是一個人失去鬥志和奮鬥的理由,世道就從來沒有不艱難的時候,在我們這一代人當中,很多年輕人總是喜歡甩鍋時代,認為自己沒有遇到像父輩們那樣的機遇,畢竟他們遇到改革開放的潮流。可是試想一下,在那樣一個年代,真正敢下海經商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鐵飯碗依然吃香的年代,下海經商是一件風險巨大的事情,那些但凡成功的人,從來不會說是天上掉餡餅的幸運,在成功的背後都是人家百倍千倍的付出。錢鍾書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有志氣”,可能如今世道的悲哀之處就在於年輕人們越來越佛系,敢於狂妄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這是整個群體集體喪失鬥志和動力的糟糕事情。

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他說的就是薛寶釵這種人,薛寶釵很聰明,很有城府,熟絡世故,精通人情。可在精神和智慧上來說她是平庸的,因為她墨守成規的選擇遵循社會的規則而生活,對社會存在的許多行為和方式並不反抗或感到反感、難受,只不過是一隻聽話而又聰慧的金絲雀,因此在她的品德中將難以有高貴靈動的一面,譬如她並不喜歡賈寶玉,但依然選擇遵從世俗的道德而嫁給對方。

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由於價值觀沒有形成,還沒有經受世俗的汙染,所以他應該是狂妄的,單純的,對這個世界充滿種種的控訴和不理解。同時又因為正如初升的太陽富有朝氣,那麼他又應該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不管他的目標有沒有實現,至少這才是這種年紀應該具備的姿態。

但一個人如果到了三十歲依然還很狂妄,那麼就是無知愚蠢了。古人說“三十而立”,三十歲的人意味著要承擔起各種社會和家庭責任,他的行為舉止就應該趨向於理智成熟,應該意識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將面臨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有好有壞,因此需要更加的仔細謹慎。

不過錢鍾書這句話並非就是在暗示: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一定要狂妄,否則將來就會沒有出息

。當然不能如此去理解,這裡的狂妄其實指代的是一個人的朝氣、鬥志這些品質,設想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像八十歲的老人家一樣每天毫無鬥志,每天躺在床上形同於廢人,那麼他的將來又怎麼會有出息呢?

所謂的狂妄實際上就像李白那句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所謂狂妄,是對自己有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夠有更好的未來,所以不屑於向現實妥協。在這家公司乾的受氣,不被領導重視,才能受到限制,那麼倒不如“仰天大笑出門去”,因為四海之內皆可去,何愁天涯無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