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百匯合川《小伍哥》電影投資:嚴肅文學過時了嗎?

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如果按照市場佔有率來算,即使《紅樓夢》《活著》常年佔據豆瓣讀書Top250,我們也必須承認,願意看嚴肅文學的讀者,的確越來越少了。然而,若是以改編價值來看,嚴肅文學或許正走在生機勃勃的道路上。

十年前,是網文IP的天下。當時國內最熱的網文IP有兩個,《鬼吹燈》和《盜墓筆記》。至於《鬥破蒼穹》《斗羅大陸》,還要往後靠靠。“大IP+小鮮肉”的模式,不知製造出多少大同小異的作品,又不知引發了多少吐槽和爭議。

如今呢?雖說《鬼吹燈》《盜墓筆記》仍然在不斷地產出改編產物,但影響力大不如前。而《終極筆記》雖契合了原著粉的胃口,但更像是一種圈地自萌,沒有“破圈”。

事實上,嚴肅文學改編從來不是偶然一現的孤峰,而是連綿不絕的山脈。像《人世間》《這邊風景》這般的皇皇鉅著,並不是首次被影視行業看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創立以來,就與影視改編緊密相連。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有6部小說獲獎,兩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一部是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同年開出了“雙黃蛋”,李俊拍了一部電影,王炎也拍了一部電影,都在1981年上映。另一部小說改編的作品名氣更大,那就是謝晉執導的《芙蓉鎮》。小說作者是古華,編劇請來了阿城。

過去十屆茅盾文學獎,共有48部長篇小說獲獎。拋開由於年份所限,尚未播出或尚未拍攝的近兩屆10部作品,前八屆的38部小說,有24部已經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抉擇》《白鹿原》《推拿》等作品,更是被一拍再拍。

這些作品中,有描摹關中和陝北地區社會變遷、黃鐘大呂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有聚焦江南風雨、溫婉動人的《白門柳》《茶人三部曲》;有傳記體的《長恨歌》《少年天子》;還有詭異迷離、驚心動魄的《暗算》等等。

茅盾文學獎只為長篇小說授勳,入圍的標準是13萬字以上。長篇小說顯然更適合拍成電視劇,電影則需要在其他領域尋找靈感。比如,《小說月報》。

《小說月報》創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和茅盾文學獎年歲相似。如果說茅獎以專業性獲譽,那麼《小說月報》的最大特點就是全民性。早些年,哪個80後家中沒有一本《小說月報》呢?備受讀者青睞的它,催生出一部部經典作品。

作為中國影視作品最重要的文學源頭之一,由《小說月報》文章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毫不遜色於茅盾文學獎。《神鞭》《菊豆》《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天下無賊》《集結號》《金陵十三釵》《師父》……

就此來看,當下颳起的“嚴肅文學改編”風更像是一個有維度的輪迴。風水輪流轉,網文IP的“上頭”時代註定要過去了,現實主義復歸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