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的“雷神”形象的起源與流傳,在藝術作品中又是何種面目?

雷神崇拜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很多民族崇拜“迅雷疾電之神”。中國的“雷神”形象的起源與流傳如何,在藝術作品中又是何種面目?

中國的雷神信仰起源於古代先民對於雷電的自然崇拜。古代神話中,雷神作為一種自然神,形象也多種多樣。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墓道西壁壁畫中的雷神

依《山海經》所言,最早的雷神是“龍身人頭”。《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恰能從中窺見到雷電的影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豐富,半人半獸形的雷神形象逐漸代替了“龍蛇形”的雷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造型藝術中。

東漢王充的《論衡·雷虛篇》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文字的描述與如今所見漢畫像石中雷神的造型如出一轍。

在敦煌壁畫中,漢魏以來中國傳統的道仙思想和表現技法與佛教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雷神的形象也大量出現在敦煌莫高窟各個時期佛教題材的壁畫中。

山西太原婁叡墓壁畫中的“雷公”

雷神不僅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還出現在北朝皇室貴族的大墓中。不同於東漢時右手持椎、左手執連鼓的力士形貌的雷公影象,在山西博物院所藏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中,墓道西壁畫第一層上繪畫“雷神”,該形象左爪持一“錘子”形法器,四周十三面連鼓呈環狀圍繞在雷公身體的周圍,形成勻稱的圓輪形狀構圖,雷公位於圓輪的中心,形象更為突出,舉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連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轉,發出連續的驚人的轟鳴。

據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的研究,九原崗壁畫中的雷公影象,動作與道具為漢代制度,其形則不似獼猴,一如其它畏獸。北朝雷公形象的變化,正說明此時期的神怪,不僅在內容上混合,而且角色影象上亦在中西雜糅,形成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模式。

同為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北齊婁叡墓室壁畫也繪類似造型的雷神。婁叡葬於北齊武平元年(570),雷公壁畫位於墓室頂部東壁十二辰之下,與青龍影象繪在一起。雖然壁畫殘缺了一部分,但剩餘部分仍然能清楚地看見十面雷鼓環繞之中的雷公,面相威猛,赤唇環眼,身軀赤裸而肌肉凸強,垂乳大腹,臂肘及腿膝後側都有毛羽飛揚。爪子和腳趾持有類似錘子的“法器”。

山西芮城永樂宮《朝元圖》中的雷神

在中國,雷神的形象不斷演變。面相威猛、赤唇環眼的雷神形象在唐以後逐漸消失。元代永樂宮壁畫中所畫雷神雖仍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但已經穿上朝服。不過手持雷鼓依舊是他的標誌,將鼓和雷神聯絡,不僅是因為雷聲與鼓聲相近,還和鼓的神聖性有關。自古以來,鼓便是通天的神器,主要為祭祀所用;而雷也被視為是天地之鼓,雷鼓是用來祭祀天神的。

隨著道教的發展,雷神的形象也變為猴臉、尖嘴,雷神也逐漸體系化。道教中級別最高的雷神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那麼雷神為何人?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聞仲最後被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但也有認為這一尊神為軒轅黃帝,早在北宋時期就已有了“軒轅氏得道,昇天為雷神,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典籍中,還有雷神是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之說。但無論他的形象如何之變,雷神都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