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清早已是驚弓之鳥,從同治時期的一起冤案便能看出!

黃崖山,位於今天的泰安肥城縣和濟南長清區的交界處。這座今天鬱鬱蔥蔥的大山中,在清朝同治年間曾發生過一起大冤案,有近萬名無辜群眾或死或傷。關於這起冤案,在黃崖山臨近的府、縣誌中均有所記載。

大體在咸豐年間,有個叫張積中的江蘇人,拋卻了身後繁華來到了山東黃崖山隱居。張積中來自於一個官宦家庭,來自於當時的上流社會。他學識淵博,飽讀詩書,是當時太谷學派的領袖人物,一生著述頗豐。

太谷學派以儒學為核心,兼有佛和道以及《易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清朝自道光後便進入了兵荒馬亂的年代,身逢亂世的張積中來到黃崖山中開始了他學問的實踐。當時張積中收徒講學,在黃崖山中建立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

張積中在家中排行老七,因而當時人稱張七先生。張積中先來到了黃崖山,自建房屋定居了下來。後來又陸陸續續來了許多人,其中也不乏當時的一些朝廷官宦。外面的世道亂,人們嚮往的是黃崖山中的清靜無為。但隨著來的人的增多,黃崖山後來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同治四年(1865年)濰縣人王小花忽然變賣家當離開了故鄉,她的目的地就是黃崖山。但王小花的異常舉動,引起了知縣靳昱的懷疑。於是靳昱將王小花秘密的逮捕,然後審問她究竟因何離家。王小花將實情以告,於是靳昱便把黃崖山的事情上報給了山東巡撫閻敬銘。

閻敬銘得知訊息後便派人暗中調查黃崖山,但一連派出了好幾波人,最後得到的調查結果都一樣。除了張積中的家庭背景,這位來自上流社會的讀書人只是在黃崖山中聚眾講學,並無其他異樣。於是閻敬銘就把黃崖山的事放在了一邊。但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黃崖山再次引起了閻敬銘的注意。

同治五年九月,青州府閻廷佩、益都縣何毓福稟報,他們捉拿了兩個叫冀宗華、冀兆棟的匪犯,經訊問此二人都是張積中的徒弟,並且據這兩個匪犯交待,張積中現在山中聚眾正準備起事。閻敬銘這次得到訊息,並沒有先去調查而是直接派藩司丁寶楨帶兵去了黃崖山捉拿張積中。

閻敬銘是要捉拿張積中去濟南對質,但張積中卻避而不出,並且張積中的自衛武裝還跟清兵發生了摩擦。後來丁寶禎派張積中的兒子張紹陵(時為山東候補知縣)到山中勸降其父,但依然無法勸動張積中。張積中只是在山中講學研究學問,他認為講學無罪。

並且張積中早厭煩了官場的黑暗,不願再和官府有任何瓜葛。由於思想的不同,最終張積中沒有選擇妥協。閻敬銘沒轍,最後便率萬餘大軍圍剿黃崖山。黃崖山近萬餘名群眾,在張積中的領導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寡不敵眾,被清兵攻破。

後來張積中帶著弟子在“聖人堂”內自焚,那些年輕力壯的群眾大部分戰死,少數被俘虜。即使被俘虜,黃崖山的群眾依然“形色灑然,笑語如平常”。他們無懼無悔,他們的反抗不是為了造反當皇帝,是自衛戰。既是對桃花源般生活的捍衛,又是對自由思想的堅守。

清兵最後拿下了黃崖山,但可笑的是當官府事後尋找張積中等造反的證據時,竟然一無所獲。於是黃崖山案便成了一起大冤案。黃崖山案並不是教案也不是匪案,更不是叛亂。從黃崖山案也可以看出,清朝早已是驚弓之鳥。

為了防止民變,寧可錯殺 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試想這種統治手段,清朝不亡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