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壓倒拿破崙的最後一根稻草——萊比錫民族大會戰

1813年聯合對抗拿破崙的萊比錫之戰是一場標誌歐洲眾國首次團結起來對抗公敵的重大戰役。作為當時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戰役,萊比錫之戰是導致巴黎陷落與拿破崙政權覆滅的導火索。

1812年,拿破崙軍隊剛剛慘遭俄國的嚴冬打擊而元氣大傷,此時歐洲各國都以為飽受十餘年戰爭之苦的歐洲大陸將會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然而他們卻錯了,拿破崙很快就從冰凍的俄國回到了法國,著手重新組建軍隊,徵募新兵。他將那些毫無作戰經驗的年輕小夥子訓練成了勇敢的戰士,之後便捲土重來返回西班牙戰場。

儘管拿破崙在俄國遭到了重創,然而他確信那些彼此心懷叵測、互不信任的歐洲各國是絕無可能聯合起來對抗他的。1813年初,他決心率先長驅直入德國境內,重新開始自己的征服之旅,在征服歐洲大陸之前,他還計劃殲滅所遇的每支軍隊,並將殘餘兵力全部納為己有,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

歐洲各國的領導人固然害怕拿破崙會達到這樣的軍事目標,然而他們卻依然對是否與這些曾經的朋友和未來的敵人結盟而猶豫不定,這些鄰國並沒有真正地聯合起來對抗拿破崙。奧地利外交大臣卡爾馮梅特涅在深知自己國家虛弱的同時,還洞悉了其他歐洲國家也都無法依靠單獨的力量抵抗法國進攻的事實,這位先前曾成功說服眾國與拿破崙攜手作戰的英雄,如今卻開始了將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法蘭西帝國的努力。

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加上迫於德國邊境上的法國重兵,最終得以使普魯士、俄國、大不列顛以及幾個小國下定了聯合對抗拿破崙的決心,並於1813年3月確定了聯盟作戰的計劃。而拿破崙卻根本沒有把敵人的聯合放在眼裡,他率軍進入德國境內,意欲在這些“盟國”真正聯合起來對抗他之前消滅所有反抗的敵對力量。

拿破崙在最初的幾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甚至在5月2日的呂岑戰役中打敗了普魯士軍隊,然而他卻很快意識到了法國新軍在作戰經驗方面並不如他在俄國作戰期間的那支軍隊。

更重要的是,他無法彌補在俄國冬季中喪生的眾多騎兵力量,這在無形之中限制和降低了拿破崙一直在偵察地形和情報蒐集方面表現出來的卓越能力。得知歐洲聯軍正從北、南、東三方向德累斯頓殺來,拿破崙於是在6月4日擬訂停戰協議。

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會見了拿破崙,意在簽訂一份徹底停火的和平協議,然而即便歐洲盟國接受了法國維持戰前邊境線和允許拿破崙繼續擁有龐大軍隊的條件,但拿破崙依然拒絕在徹底停戰的和平協議上簽字。

談判期間是雙方暗中加強兵力的最佳時機,8月16日,臨時停戰協議成為一張廢紙,戰爭重新爆發。在之後的兩個月當中,歐洲盟國一直採取避免與法國軍隊正面衝突的戰術,將拿破崙軍隊折磨得筋疲力盡,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計劃向法國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而此時的拿破崙軍隊卻被迫在地面戰爭中疲於奔命,與包圍自己的眾多國家軍隊周旋,在不得不快速前進和撤退的過程中逐漸耗盡了作戰精力。

到了這一年的9月份,歐洲盟國開始展開大規模進攻戰,儘管法國期間取得了幾場小戰役的勝利,然而盟國軍隊卻成功地在10月份將他們逼回了萊比錫。拿破崙的17。5萬人全部投入到這座城鎮的保衛戰中,而盟國軍隊卻派出了35萬大軍和1500門大炮在萊比錫外圍做好了進攻準備。

10月16日上午,拿破崙撥出小股兵力前往北方抵禦普魯士的進攻,自己則親自帶領軍14隊奔向南部突圍俄國和奧地利防線。這場戰役整整進行了一天,雙方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可到了黃昏時分戰役結束的時候,雙方發現各自竟依然停留在戰役打響之初的陣地上。

10月17日,處於休息狀態的雙方軍隊發生了一場小衝突,而10月18日的一場戰役也與前兩天的戰役一樣都大同小異地毫無進展,9個小時的殘酷激戰後雙方都沒得到什麼好處,唯一的收穫就是使拿破崙意識到了他不能再這樣繼續與數量龐大的歐洲盟國軍隊進行無謂的消耗戰了。

就在此時,瑞典宣佈加盟歐洲聯軍,打敗拿破崙的希望就此變得更加巨大,除此之外,一支撒克遜人組成的軍隊也脫離了法國大軍,這對拿破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的拿破崙試圖再次擬定一份休戰協議,然而這次歐洲同盟軍卻拒絕了他的要求。

10月18日夜晚,法國軍隊開始橫渡埃爾斯特河向西部撤軍,河面上唯一可以過河的石橋很快成了交通瓶頸,拿破崙派遣3萬大軍在後保護前鋒部隊過河,而當他們發現這座石橋已經被敵人破壞的時候卻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於是,除了少數幾個會游泳的法國人安全度過了埃爾斯特河之外,其餘包括3名高階指揮官的大部分法國將士全部陣亡或被俘。

拿破崙再一次狼狽地逃回了巴黎,這場戰爭留給他的是6萬非死即傷或被俘的法國士兵,儘管歐洲盟國軍隊的傷亡數字同樣驚人,可他們調遣補充兵員的速度要比拿破崙快得多。曾經被拿破崙納入征服範圍的荷蘭和巴伐利亞也紛紛棄之而去,投奔歐洲盟國軍隊。12月21日,歐洲盟國進入法國,1814年3月30日佔領巴黎,將拿破崙流放到了厄爾巴島。

儘管拿破崙後來迅速捲土重來,然而最終卻只維持了100天的統治,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一戰(第9位)徹底將其帶進了毀滅的墳墓。梅特涅則繼續扮演外交大臣的角色,傾其全力使歐洲各盟國在拿破崙慘敗之後簽訂了眾多協議,保證了彼此的勢力均衡,維持了歐洲的和平,直到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才宣告結束。聯盟局面大體上又維持了30年,直到後來野心勃勃的德國再次打破了這個和平的局面。

萊比錫之戰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因為它使回天乏術的拿破崙永無翻身的機會。不過更重要的是萊比錫之戰體現了歐洲各國軍隊的合作精神,從而徹底打敗了拿破崙,這樣的聯盟在整個戰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使萊比錫之戰贏得了一個“眾國之爭”的稱號,基於這些原因,這場戰役才得以進入了此份排行榜。

同時,萊比錫之戰的影響力還遠遠超出了滑鐵盧戰役,儘管後者更具有決定意義,但如果拿破崙成為萊比錫戰役的勝利者,那麼很有可能宣告拿破崙已經打破了歐洲各盟國的聯合對抗,法國必然也就會再一次回到統治歐洲各國的地位。盟國在萊比錫的失利,就等同於拿破崙將在巴黎的永遠勝利,他也根本不會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更不會有重返滑鐵盧的歷史事件。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歐洲的顛覆——拿破崙戰爭》、《拿破崙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