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聽過的人多,道理你不一定懂

古代社會中,宗族親緣關係得世人重視,凡祖墳老屋,亦為族人關切物件。然民間俗語中,卻有著“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如此言論,亦令世人好奇不已。

作為世界上的一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間,在中華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有著諸多特殊的講究與說法,而俗語中的“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便是許多人所好奇的物件。

眾所周知,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祖墳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而家中的老屋,更是代表著家族的傳承。可這句俗語中,卻要求人們定期遷墳、換屋,這也使得許多人對此並不贊同。那麼,在這句俗語的背後,究竟有著何種道理?為何這句俗語能夠流傳千百年的時間呢?

首先,透過對“人過五代另起墳”進行解讀可知,在這句俗語中所指的五代便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及自己。在古代社會中,五代內便是最親近的人,而所謂的五代另起墳,便是指過了五代後,後代的親人便不需要繼續祭拜五代前的先祖。

在古人的觀念中認為,家族祖墳會對後代子孫產生庇護,但這樣的庇護卻只能到第五代親人,而五代之外的親人,則不會從這一祖墳中獲得相應的好處。基於這一原因,在過了五代後,便會另起祖墳,以此達到庇護後代的作用。

此外,透過觀察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家族便會發現,一般來說,當一個家族的親緣關係超過五代後,親人之間便會越發疏遠,而一些選擇移居到其他地區的親戚,也無法按時祭拜祖墳。

對於那些遷居到其他地區的族人而言,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定居地另起祖墳,對家族先祖進行祭拜。受此情況影響,各個家族中,親人之間的聯絡不再像從前一般緊密,這也從側面體現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現如今,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與親戚之間的聯絡也變得越來越少,許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甚至很難回到家鄉,這也使得親戚之間的關係,不再像從前那般親近,而在很多家族內部,甚至出現了三代遷墳的情況。可見,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與親人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

而“房過三代必走人”,也是出於對安全性的考慮。與現代社會不同,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居住的房屋大多由草木或土坯建成,從建造材料上便能看出,此類房屋並不像如今的鋼筋水泥屋那般穩固。

一般來說,住過三代人的房屋,差不多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對於這樣的房屋來說,它很難保證居住者的安全,基於這一原因,“房過三代必走人”也是為了保證居住者能夠生活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中。

除以上原因外,透過對古代社會中的房屋建造地進行了解可知,古代社會中的房屋很多都會依山傍水而建,若是遇到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房屋必然會就此倒塌。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們的抗災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人們所居住的房屋便會在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倒塌,可見,古代房屋的使用年限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般長久,若是始終居住在同一房屋內,也很可能會對家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不僅如此,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於風水學說非常看重,在建造家宅的過程中,人們也會選擇那些風水寶地。可“風水輪流轉”,沒有風水寶地能夠保持百年不變,當家中房屋已經住過三代人後,地基的風水也很可能發生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繼續住在風水寶地,人們也會選擇另尋他處建房。

結語

透過對這句俗語背後的道理進行解讀便會發現,其實,之所以祖先為後人留下這樣的囑託,也是希望後人能夠過上平安順遂的生活。與許多帶有封建色彩的俗語不同,這句俗語為生活經驗的精華,憑藉著這句俗語的幫助,人們亦能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現代社會中,隨著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於封建社會中流傳下來的俗語不再重視。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俗語皆為思想糟粕,在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真正優質的文化傳承下來,避免中華文化的未來發展受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