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立冬到,俗話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進補不能少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立冬之後,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日照時間繼續縮短,我國曆來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農耕社會是個重要的節日。大家辛辛苦苦勞動了一年,都會在立冬這一天休息下,好好犒賞自己和家人一番,故有“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的說法。

立冬進補習俗有哪些?

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北方的朋友就喜歡吃餃子,每年立冬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吃餃子,這是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有人認為立冬就是冬天和秋天的交際,餃子與交子諧音,固有“交子之說”。但這個就無從考證了。北方人不管是立冬,還是平時過節,都喜歡一家人包上一煲餃子,香噴噴的吃一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隨後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在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藥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但事實上這個傳說是發生在冬至節氣,而不是立冬。後來以訛傳訛,便成了立冬為什麼吃餃子的由來。

我想這句流傳下來的民謠:“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估計也是出自上面的故事吧。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而南方地區就有“立冬宜進補”的說法,在我們家鄉,已經成為老少皆知的一句口頭禪,每年到了立冬,家家戶戶都會買來雞肉狗肉羊肉各種生野鮮肉,加入中藥材或燉或火鍋一家老少大吃一頓,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大街小巷的羊肉湯味道,香氣逼人。有的呼朋喚友,有的一家人,大家熱熱鬧鬧的大口大口吃肉,以代表進補和禦寒的寓意。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據說以前在鄉下還有劈蔗比賽的遊戲活動。

古往今來,立冬都是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氣。古時候,人們在這天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當然,如今還有很多地方都會舉行些慶祝活動,比如黑龍江那邊會冬泳,紹興那邊會在這一天釀酒等。而伴隨時間的流逝,傳統的習俗很多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吃餃子這個習俗還是流傳至今的。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也是中國人在過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固有“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