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孔明的增灶計,原來是跟他“學”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第四次北伐撤退用了一招驚世駭俗的“增灶”計,把老對手司馬懿唬得一愣一愣:這諸葛亮,怎麼越退兵,反而人越多了呢?不能追,防止貪小便宜吃大虧!正是憑藉“增灶計”的迷惑,諸葛孔明的大軍安然無恙退回根據地。

不過,熟悉“演義”套路的朋友都知道——這是老羅的加戲,而真正“增灶”妙計的版權屬於另一個人——

虞詡

虞詡,字升卿,這意思就是官升公卿。要知道,他老虞家也就是個九品芝麻官,給虞詡起升卿這個名字,自然是希望小虞詡將來頂破老虞家的天花板!

這小虞詡也確實比較牛,12歲就精通《尚書》,這在當年已經算是腹有詩書了,可偏偏就在他學業有成的時候,虞詡家的頂樑柱——爺爺虞經沒了,從此虞詡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再後來,虞奶奶也撒手人寰,“孤家寡人”的虞詡正式出山,出任太尉張禹的秘書。

虞詡像(最左)

打臉大將軍

虞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臉東漢帝國的CEO——大將軍鄧騭。鄧騭,正是出身於東漢第一“鄧”家,他是雲臺第一將鄧禹的孫子,也是當朝太后鄧綏的親大哥,是當時東漢集團妥妥的第一實權派。

而在當時,東漢帝國就遇到了這麼一個棘手問題:公元100年,班超從西域迴歸中原,結束了自己將近30年的西域生涯,可接替出任西域都護的任尚卻把西域折騰的一團糟,無奈之下,東漢帝國選擇了放棄西域。

可沒成想,這一舉動不但讓匈奴在西域死灰復燃,而且還間接引發了羌人的大叛亂。

這羌人別看已經安生了很久,可一旦造起反來,卻依然爆發了超強的破壞力,把臨近西北的幷州、涼州折騰得欲生欲死。

放棄一個西域,居然同時引發了匈奴和羌人的同時叛亂,面對這個那題,大將軍鄧騭一個頭兩個大,最後乾脆決定“壯士斷腕”——放棄涼州,玩不過,我不玩了,行不行?

鄧騭進一步解釋:我放棄涼州,是為了全力對付匈奴。如果兩頭都想玩,沒準兩頭都玩不轉,我放棄一頭是明智的選擇,好不好?

雖然大家很確定鄧騭此時肯定是腦子進水了,但他也是腦子進水的大將軍,一眾公卿大臣居然都準備投贊成票。如果劇情這麼發展,中國的歷史絕對會改寫!

可就在這時,虞詡跳了出來,他直接勸阻自己的老大太尉張禹:這可不行!那可是涼州啊,如果放棄涼州,長安所在的關中可就成了邊關了。再說了,羌人得到涼州就會滿足嗎?不,他們只會胃口越來越大,更加放心大膽地蠶食我們大漢的領土。長安可是故都啊,下一步如果連長安也丟了,洛陽還會遠嗎?出這種主意的人絕對是老年痴呆!

鄧騭

聽虞詡這麼一說,太尉張禹直冒冷汗,又問道:那你說現在這情況咋辦呢?

虞詡回答道:好辦!現在不但不能放棄涼州,相反還要向涼州加派人手,穩定涼州的局勢,確保涼州不出大亂子。

張禹一聽,立刻拿著虞詡的說辭和辦法,開始執行。

這樣一來,就等於太尉張禹藉著虞詡的手,啪啪打大將軍鄧騭的臉。

繼續打臉大將軍

不過,既然打了大將軍的臉,那虞詡也別想安生:大將軍有令,虞詡出任朝歌縣長。

為啥是朝歌呢?因為當時的朝歌縣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當地聚集了數萬流民組成的賊寇,加上朝歌“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這幫流寇是搶了東西,就進山、就下水。你是抓也抓不到,逮也逮不著。正因為此,朝歌的幾任縣長都無所作為。

流寇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大將軍鄧騭的意思很明確:只要你虞詡治不了朝歌的問題,那就是你虞詡有問題,大將軍就有辦法修理你!

朝歌的問題,能難倒虞詡嗎?不,他將用行動說明什麼叫不走尋常路!

到了朝歌任上,虞詡分析了下形勢,不久便計上心來:

他吩咐把朝歌所有的地痞流氓全部給我抓起來!而這一抓就是好幾百人!

虞詡把這幾百號地痞流氓召集起來:你們這幫小兔崽子,平時作奸犯科,我真想直接弄死你們!可是吧,我又覺得你們挺可憐,現在有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幹好了,既往不咎!你們幹不幹?

這幾百人一聽還有這種好事,回答得都很乾脆:幹!

於是,虞詡便讓這幾百人分別投奔造反的賊寇勢力,他們的作用只有一個:玩無間道!

有了這幾百個臥底,虞詡平起叛來,簡直跟玩似的:只要賊寇一出動,虞詡就能準確掌握情報,把造反賊寇們打得哭爹喊娘。

同時,針對賊寇們善於化整為零、化裝百姓這個特點,虞詡乾脆派出了特種間諜——裁縫間諜,專門給賊寇作有特殊標記的衣服

這樣一來,虞詡照著標記,來抓朝歌城裡的賊寇,那是一抓一個準。

虞詡這麼玩,朝歌賊寇還怎麼玩?跑吧!

虞詡幾套組合拳下來,不到一年時間,曾令人無比頭疼的朝歌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在朝歌,虞詡不但沒有馬失前蹄,反而——升官了!

獻計任尚

公元115年,禍亂西北的羌亂還在繼續,漢軍怎麼老是贏不了呢?認真分析之後,虞詡又來事了,他對任尚說道:咱漢軍人數眾多,裝備也不差,可總是贏不了,這是因為我們沒馬啊!這個問題也好解決,讓咱轄區裡的百姓每二十人湊錢買一匹馬,以抵扣他們的勞役、兵役,這樣一來咱們有了馬,他們又不用服役送死,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任尚一聽,還真是:幾次大戰,人家羌人人數雖然不多,但勝在都是騎兵,來去如風,想打就打,想跑就跑。相比之下,漢軍只能被動捱揍。

接受虞詡建議後不久,任尚就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隊,很快就在丁奚城(今寧夏區靈武市南)打了勝仗。

增灶計

這麼一來,虞詡的聲望更是一路飈紅,他在東漢集團的人氣蹭蹭上漲!他的大名甚至直達東漢集團董事長——太后鄧綏的耳朵裡:既然你這麼有才,你就上抗羌前線吧,任命你為武都太守,就給你三千人吧!

虞詡出發了,目標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可這趟旅程,卻是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旅,因為探知他要上任,羌人早已在陳倉(今陝西寶雞)守株待兔,布好了口袋,等著他去送死。

探聽到這個訊息,虞詡不走了,不但不走,還高調宣稱:既然敵人有埋伏,我就不走了,等著後方大軍到了,我再走!

造反的羌人兄弟也是老實,一聽這訊息,也都洩氣了,既然暫時抓不住虞詡,那就繼續——打劫吧。

一聽這個訊息,虞詡立馬渾身一激靈:

率軍日夜兼程,迅速透過陳倉關。這把操作,可把羌人氣壞了,立馬停止了搶劫動作,全力追擊虞詡。

可追著、追著,羌人就迷糊了:第一天,虞詡部隊的遺留的土灶大概三千來個;追到第二天,土灶翻倍;第三天,土灶更多了。難道這漢軍的增援部隊真的來了?

這麼想著,羌人越發不敢緊追了。而趁著這當口,虞詡日行百里,已經到了武都郡。

怎麼樣,這一段是不是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增灶”計很像?

對,虞詡正是“增灶”計的原創!

計破羌人

可即便到了武都,漢軍只有三千人,對敵的羌人卻有一萬多人,這還是不成比例,怎麼打?

虞詡眼珠子一轉,他又有主意了:統統撤下強弩,換上小弓,引誘羌人靠近城牆。

這羌人一看:這武都已經連強弩都沒了,那還怕什麼?發起總攻!

而虞詡等的就是這個時刻:等羌人差不多進入小弓的射程,他突然命令“換強弩,射!”

這下羌人可吃了大虧了,衝得靠前的騎兵都被射成了刺蝟,後面的騎兵又無法及時剎車,還在前衝。這一輪打擊,羌人就損失了千把號人。

眼瞅羌人吃了大虧,虞詡繼續使“壞”:他命令自己的部下從羌人看不見的東門出城,再從羌人正好能看見的北門進城,然後換了服裝之後,再走一遍……這“服裝秀”,在羌人看來,這就是漢軍在增兵啊!

這一計,像不像後來董卓在洛陽玩的把戲?

筆者猜測,董卓大機率是跟虞詡學的。

損失慘重的羌人,本就也不敢再攻武都城,一看漢軍還在“增兵”,再也沒有打下去的勇氣了,那就——撤吧?

可惜晚了!虞詡早料到了羌人的撤退,他命令五百士兵埋伏在羌人後撤的必經之路埋伏,在羌人後撤途中,突然發動襲擊,武都城裡的漢軍也趁機殺出,把這支羌人部隊打得潰不成軍。

從此以後,羌人再也不敢進犯武都。

後記

武都的羌亂雖然平定了,可是,真正平定羌亂的,還要說一個牛人——任尚!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