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孟子證實人格修養是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上提出了時雨化之的觀點

導語

在《孟子》一書中,孟子也是多次提及潛移默化對於人體的人格修養是一種十分行之有效的外界教化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其中的私淑艾就是一種影響式的教育。即是自己私底下去學習別人的東西,沒有所謂的老師教,不是直接教育,而是依靠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學習,受其影響,潛移默化而成就自我人格的間接教育。

孟子以齊國王子為例,

證實了

潛移默化的作用

聖人是百代師表,伯夷和柳下惠便是這樣的人,他們能夠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流芳百世,並且可以去影響後世的人們在他們高尚品德的感召和薰染下,能夠摒棄自身的人格缺陷,諸如狹隘、自私、懦弱、貪婪、刻薄等不好的品質,從而去追求仁義禮智,去追求善的美好人格。這並不是強制性的學習聖人的規定,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

孟子以齊國王子為例,證實了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孟子從範邑到齊國都城,遠遠望見齊國王子身上所散發出的不同於其他人的氣質,隨即引發感慨。他認為造成齊國王子不同於他人的原因是居和養。

孟子認為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氣質即氣的質地怎麼樣。有時候氣質這個東西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天地之氣;但更多時候人的氣質是可以透過努力得以改變的,它是一種無形的東西。

其次,

養指的是人的一種體質,即身體。就是吃飯和飲食方面的東西。孟子的觀點是一個非凡的人既要有氣質,也要有體質,兩者很重要。

孟子接著又說齊國王子住的地方、用的車馬、穿的衣服與與他同等地位的人都沒有什麼區別,是居使他變成了這個樣子,就是人的環境使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指人文環境造就了他,更深層次來說是與他交往的人有關係。

人文環境中的

交往關係,可以分為兩種

交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交往,這是由王子的身份地位而決定的。另一種不是直接的交往,而是個人主動去結交那些有素質、氣質好的賢能之士。

孟子是讚賞齊國王子的,這顯然不是自然交往改變一個人,自然環境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文環境循序漸進的滋養與薰陶,齊國王子每天都與賢人志士相處,談論的自然是風度翩翩的個人如何修身養性之道,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氛圍潛移默化之下,也造就了他獨特的氣質與美好的人格。

就猶如人們經常會認為某一個地方人才層出不窮,人傑地靈,看似很神秘的感覺,其實只不過是由於那裡的人文環境很好、文化氛圍很濃厚的緣故罷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只有美好善良的東西,諸如仁義禮智信此類的品質才能用來潛移默化,那些不良的品德與風氣,我們應義不容辭地加之制止和丟棄。

孟子在

孔子啟發式教育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孔子算是啟發式教育方法的發明者了。他重視啟發的條件,只有在學生憤悱時方啟發。這就要求把握啟發的時機,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進行啟發教育,甚至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孟子則領悟了孔子對於啟發引導教育的精髓,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時雨化之的觀點。所謂時雨就是應時的雨水,是在萬物最需要滋潤的時候及時下降的雨水。教育也應如此:在個體最需要的時候去教育,這也是教育要把握時機的問題。

這與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即教育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在別人最需要點撥的時候去引導,是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思考,努力過後而不得的情況下才去啟發。

孟子認為外界的教育不能越俎代庖,因為個體的人格修養是以自我修養為主導地位的,教育只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輔助性作用,因此對於個體的人格修養追求應該採取啟發引導的方式。這種啟發引導並不是任何時候的隨意教化,而是立足於中道而立的原則之上,也就是在實行教化的時候,要把握分寸,做到拿捏有度、無過無不及。

規矩、標準是不能變的,

人格修養的教化,需要自身去實踐

公孫丑認為,所謂的道是一個很高、很好的東西,就像登天一樣,似乎不可攀,給人的感覺是人和道產生了一個距離。為什麼不能把它弄得低一點,讓人可以每天去學習,在方法上,讓道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一些?孟子則舉了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羿也不會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開弓的標準。

即規矩、標準是不能變的!如果所有的知識、真理的獲取都要依賴為師者沒有立場、沒有原則的傾囊相授,這就與複製並無區別了,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

就像人格修養的教化,如果自身不去實踐,不去思考,即使知道美好人格是什麼樣的,具備哪些品質,也未必可以使自己成為這樣的賢人,因為沒有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修養,而是紙上談兵,空談罷了。

孟子認為君子教導別人就像射手一樣引而不發,躍如也。即教導、示範標準,立好一個高標準,然後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如果自己是能者,則來。

孟子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自身的修養很重要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孟子是一個比較傲氣、霸氣之人,他與孔子是不同的,孔子比較和氣,而且什麼樣的人他都會去教育,但孟子的教育是有選擇的,就是那些志同道合、有能力水平的人,他才會去教育,這當然是後話了。

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孟子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啟發引導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形都可以實施的,特別是關於人格方面的教化,它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不是單純的透過君子的教導就可以具備的。

人格的修養,特別是人格美的修煉,主要講求的是個體的努力,即使有君子啟發引導,也是自身在修養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思之而不能解的情況下才會產生效果。因此,我們需要啟發引導,不過我們更需要的是有原則、有條件的中道而立式的教化。

結語

孟子認為個體人格修養是一種道德自覺,欲求自得。但是他也對外界教化的方式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因為其對個體人格修養的形成發展產生了作用,雖然是間接性的,可也正如孟子所言,聖賢的模範作用和道德感召,能夠促使更多的人去自覺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

整個社會環境也會對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良性引導作用,能極大地調動個體的人格修養自覺性。由此可見,外界教化於個體、社會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教化包含著很強烈的政治色彩,它是一種政治理論和倫理思想的融合與互動。

但這又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即使是具有這樣的弊端,畢竟瑕不掩瑜,歷史也證明孟子的這種教化思想,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深遠而深刻的。

參考內容來源:《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