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英宗發動明徵麓川之役,幾經坎坷,終以議和告終

明徵麓川之役發生在公元1439年到1448年,是明朝中央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撫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

這場戰爭對於明朝而言的影響極大,雖然戰爭持續了十多年之久,

明朝

方面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舊

沒有徹底的平定此次叛亂,最終只好以和平協議的方式來結束了這場戰疫。

戰爭結束之後的明朝軍隊疲憊,國庫空虛,對北方蒙古人的防禦也大大減弱,以至於陷入更加危急的局面中。

明王朝想要透過各種手段來加強中央集權,遠在千里之外的雲南也想擺脫中央政府的控制,實現自身的獨立

。在雙方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戰爭一觸即發。公元1439年,在明英宗的任命之下,鎮守在雲南的黔國公與左右都督等人,率領著軍隊對其進行了討伐運動。

在軍隊剛剛到達金池地區的時候,

思任發

就直接派

遣一位將領隔著河水修建防禦工事,防止明朝方面渡河。

他們準備極為充分,明朝的大軍無法輕易渡過河流。見此情況,黔國公就只好派遣一位將領假裝投降,思任發也將計就計假意接受。明朝的一位將領意識到了其中可能有詐,但黔國公沒有聽從,直接派人按照他的方法執行。

誰知道之後明朝方面還沒有采取行動,

敵軍將領就多次主動前來挑釁。

這也導致

明朝方面憤怒不已,迅速製造了船艦60艘,打算強行渡河。

不過

黔國公沒有批准

,使得其麾下一位將領方震憤怒不已,乾脆自己在夜晚之時就獨自率領著麾下計程車兵對其發起進攻,併成功將其擊敗。

麓川軍隊急忙向寨子裡逃走,面對明朝軍隊的不斷攻擊,只好不斷向後撤退。

在一陣兵荒馬亂之後,明朝軍隊與敵軍已經抵達了上江一帶。而上江向來是麓川軍隊的軍事重地,明朝軍隊由於遠距離的進攻導致士兵疲憊,於是就向黔國公請求增援。

但黔國公卻因為此人是擅自行動,因此沒有答應,只派了少數部隊前往。

隨後大敗的訊息傳來,明英宗派遣使者前來問責,黔國公感到恐懼,暴斃去世。

敵軍就趁機侵犯,接連佔領多座城池。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五月份,

明英宗重新派遣了一支軍隊趕往支援,其中以沐昂為主要將領。

很快,沐昂就已經帶領大軍逼近麓川,與敵軍之間的距離十分接近。右參軍都督僉事張榮派遣手下的一位將領發起進攻,奈何由於準備不充分,從而遭遇了失敗的結局。

張榮便放棄了物資資助,向後撤離,沐昂由於來不及援救,導致這一戰明朝方面損失極其慘重。

訊息傳回,

明英宗生氣不已,再次下旨斥責沐昂,讓沐昂繼續留守在雲南地區。

或許是已經意識到了一味的退卻不能讓明朝善罷甘休,很快

思任發就直接帶領軍隊主動發起了攻擊。

沐昂帶領軍隊積極應戰,挫敗了敵軍的進攻,麓川軍隊逃跑。

與此同時,在另外一場戰爭中,明朝方面同樣獲得了勝利。思任發開始畏懼,便派遣使者入朝覲見,請求與之商議和平。

正統七年,明英宗再次派遣軍隊前往征討麓川地區。思任發由於在上一場戰爭之中的失敗,早早的就逃跑到了緬甸地區,透過進貢的方式與明朝方面保持著一種較為和諧的關係。

軍隊到達金池地區後,立刻派遣使者向思任傳送上皇帝的詔書。

敵軍假裝同意,但卻始終沒有采取行動,明朝方面意識到了敵軍可能在採取拖延法,因而決定立馬採取軍事行動。

只見

其將領直接帶領軍隊抵達騰衝,將軍隊分為五路,與沐昂等人相配合,齊頭並進。

在到達前線之後,與敵軍交戰一晚上,麓川軍隊潰敗,思任發幸運地再次逃過一劫,不過其妻子兒女全部被俘虜。

如此大的侮辱

思任發

自然不能容忍,奈何他還沒來得及採取行動,他本人就

因病去世

了。

他的兒子思機發繼承了父親的職位,

並擁有著更大的野心,明朝方面幾次下令指揮他,他也沒有聽從。

明英宗派遣一支軍隊帶領十三萬人左右前往討伐,在明朝軍隊抵達金沙江之後,麓川軍隊也在金沙江的西方設下了防禦工事來抵抗。

只見

明朝方面建造浮橋,趁機渡江,並乘勝追擊,進攻到了孟養地區

。而麓川軍在多地的山寨都被明朝軍隊所攻克,甚至多位主要將領也戰死沙場。不過麓川軍隊始終佔據著地理位置的優勢,他們對當地的地形十分熟悉。

孤軍深入的

明朝

方面則感到畏懼,在思考良久之後,便只好

與敵軍建立了盟約關係,

雙方約定數年不再開戰

,這才選擇了退兵。這一場持續多年的戰爭還是沒有分出勝負,雙方都迫於現實原因選擇了妥協。

明朝遠征麓川的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戰爭帶來的巨大人員傷亡對於明王朝來說也是一個負擔。

多年來的征戰,仍舊沒有徹底平定這場叛。明朝方面計程車氣大減,士兵們不願意戰鬥,其將領才在最後關頭選擇了與敵軍議和。

議和的訊息傳回京城之後,皇帝也表示認可。

雖然迫切的想要獲得戰爭的勝利,但現實原因也是要考慮在內的。不管怎樣,在這一場戰爭中也充分展現了明王朝方面的軍隊實力。若使他們能夠更好的運用戰略戰術以及火器,想要獲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不過戰爭帶來的巨大負擔讓國庫不能承受,這才使戰爭如此匆忙的就結束。

參考資料:

《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