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裝愛情劇《知否》帶火了北宋的茶文化,這些茶具你瞭解嗎

在宋朝,“點茶”文化非常流行,將茶葉磨成粉末,再投入碗裡,用於注水的壺是宋人獨有的“湯瓶”,倒出來的水流極細,注水時猶如蜻蜓點水,甚是優雅。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點茶”出鏡的頻率極高。盛老太太為了讓明蘭學習宮中的基本禮儀,專門從宮中請來了孔嬤嬤,其中第一項就是教明蘭點茶。

由於宋朝的茶葉以團茶、餅茶這樣的緊壓茶為主,所以宋人在喝茶前,都需要將茶碾成茶末,再進行衝點。碾茶的工具通常有茶磨、茶臼,而盛茶的茶具則是黑釉盞、帶託盞等。這些製茶和喝茶的工具頗為講究,碾茶用的茶臼和研杵通常為陶瓷的,碾末以後使用羅篩過濾一番,如果要將茶末從上釉刻花蓋罐中取出來,就要使用造型各異的茶匙。

我國的飲茶文化在唐朝就有跡可循,唐朝人喜歡“煎茶”,將茶放在在一大口鍋裡煮,鍋裡燒開後投入茶碎,邊煮邊加入鹽、蔥、姜、橘皮、薄荷等調料攪拌,再用長勺舀出,分到各個碗裡。

而宋人並不青睞這種喝法,他們更喜歡滋味純正悠長的點茶。

飲茶的風尚也在這一時刻開始盛行,而飲茶時所用的茶盞等杯具也隨之產生。茶盞的出現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人們開始重視飲茶文化以後,對茶具也逐漸有了要求。

最初在東漢、三國時期,人們往往酒具和茶具混合使用,到了秦漢以後,我國的飲茶之風開始興起,茶具才逐漸從日常的餐具、酒具中分離出來。到了唐代,飲茶之風開始盛行,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這才逐漸出現了專門用來飲茶的器具——茶盞。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時的茶盞,以陶瓷製品為主,其器型比碗要小、小足敞口、杯口較淺,非常適用於飲茶。在當時,陶瓷茶具的製作工藝已經十分精細,,最有名的當屬位於我國南方的越窯青瓷盞和北方的邢窯白瓷盞。

由於唐代國力強盛,與外國交流頻繁,因此這一時期的茶盞還注入了佛教藝術品等元素,總體較傾向於渾圓飽滿,樣式精巧卻不失氣魄。茶盞的形制比茶托大,蓮瓣、蓮花等造型較為多見,下部茶托的託口一般比較矮,口沿捲曲類似荷葉的形狀。茶盞下部通常會帶有配套的茶托,也叫盞託或者“茶拓子”,主要有蓮瓣形、荷葉形和海棠花形等樣式,不僅美觀,還可以防止剛煮好茶的茶盞燙手。

茶托的造型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托盤下凹,中間不置託臺。而另一種則是托盤和託臺分開的,托盤呈圓形,託臺會高出盤面。雖然造型各不相同造型,但都精巧別緻。茶盞在宋朝的興盛

到了宋代,人們對茶的喜愛更甚,就連王安石也寫文稱讚茶像米和鹽一樣重要,是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宋代盛行鬥茶,參加比賽的人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透過多人的品評分高下,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和趣味性。

鬥茶講究“看”,茶湯顏色必須純白鮮明,著盞時候無水痕或咬蓋持久為優質,因此,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於是黑釉盞便順勢產生。隨著燒製技術的不斷進步,使黑釉盞在此前的基礎上還呈現出了兔毫紋、油滴釉和木葉紋等特殊的紋飾,可見匠人的技藝精湛。

宋代茶盞在形狀上主要有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類型,其中以束口和斂口型的為主,但有的茶盞則是融合了其中兩種或幾種的造型於一身,因此分類往往並不絕對。

在裝飾手法上,宋代茶盞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彩繪等型別。匠人們先在未燒製前的泥坯上製作,然後新增釉色,採用刻、劃、印等裝飾手法,使瓷器胎體呈現出起伏凹凸的手感。

茶盞的樣式與不同時期的文化密切相關,唐朝時期崇文尚武,個性突出,因此唐朝時期的茶盞藝術在造型上往往圓渾飽滿而有張力;進入宋朝,開始盛行“重文之風”茶盞在這一時期往往追求藝術風韻,講究清逸典雅。

隨著飲茶方式的不斷改變,如今的茶更多了許多別樣的飲法,茶盞已經逐漸被一次性塑膠杯所替代,但是在中國漫長的茶文化中,茶盞的存在不僅反映了我國曆代匠人們精湛的技藝,也體現出中華兒女們的智慧和對藝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