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想避免孩子將來走彎路,有3種苦要"趁早吃",家長們別不捨得

老一輩人為我們後人留下了數不清的精神財富,其中很多經典的思想經過千年的錘鍊,經過一代代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萃取,已經成為了刻在我們骨子裡的基因。

其中,吃苦耐勞等傳統美德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都是規勸和激勵後人的獻世寶典。

正因為深知“吃苦”對個人品格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生活在物質生活優渥的當下,很多父母也在不斷雕琢孩子在逆境中的心境,畢竟能受苦乃為志士,孩子們才能在日後有恆心和毅力攀登更高的山峰。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沒有那麼多一帆風順

歲月長河中,不會一直是清澈見底的小溪或靜靜流淌的池水,還有奔騰不息的江河與大浪滔天的海洋,因此,人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或大或小的挫折總是在無意中來“叨擾”我們。

只不過在這些風雨飄搖中,在船上的人可能會困於其中,迷失航向,逐漸喪失自信,甚至丟失夢想,再也找不到前行的燈塔。

因此,家長們作為孩子人生的明燈與引航人,要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駕駛的小船去經歷風浪,去積累面對風浪的經驗,去在狂風暴雨中接受洗禮。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永遠在獨自遠航時找到前方的路,蛻變為航行萬里甚至尋覓深海的探險家。

白巖松認為:家長想避免孩子將來走上彎路,有3種苦要讓他們“趁早吃”

說起白巖松,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即使記不清他的面孔和聲音,我們也一定聽過或看過他主持的那些高國民度的節目——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一系列優質欄目。

在聚光燈下,他是著名主持人,彬彬有禮,談笑風生,總是一副溫文儒雅的才子形象;而在聚光燈外,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父親,一名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父親。

白巖松先生有著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即使有能力為孩子創造出富裕的生活條件,他也並未因此無下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反而在精神上不斷磨練自己的兒子。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真正的關鍵是孩子心智的提升。

比如孩子在學習和讀書的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很多挫折,但若能在面對失敗或苦楚時坦然自若並積極面對,這就說明孩子已經消化了這些“苦”,領會了人生的真諦,“吃苦”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

簡單來說,白巖松先生的育兒觀點就是:如果想避免孩子將來走“彎路”,家長就要在12歲以前,讓他們吃過這3種苦,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中少走彎路,擁有睿智的雙眼和堅韌的內心,家長們別不捨得才好。

那麼具體是什麼樣的“苦”呢?

早點吃獨立的苦,才能成長出自強的“花”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獨立,都是來自於離開父母那張溫暖的大床,和熟悉的房間,懵懂地走向擺滿了玩具和課本的房間,獨自感受夜晚的靜謐和孤獨。

在隨後的人生中,孩子們逐漸適應了這種關係的轉變,來到青春期,青年時代,變得越來越獨立,直到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算是完全從眼前這個小家庭獨立出去了。

但是,如果我們過於擔憂孩子,過於寵溺孩子,凡事都有專人照顧,出事都有父母兜著,很可能養出來一個“巨嬰寶寶”,想“甩”也“甩”不掉了。

因此,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孩子只有儘早適應獨立,培養獨立意識,才能在社會中立足,才能開發自己的潛能,做自己人生的行船者,儘管過程是艱苦的,但開出的自強之花卻格外燦爛。

體會過貧窮的苦,才知道感恩與珍惜眼前的幸福

這裡孩子所體會的貧窮之苦,並不是真的要家長苛責孩子的“吃穿用度”,而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孩子一起體會金錢的價值和賺錢的不易,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消費慾望,合理的安排金錢,擁有自控的人生。

對很多父母來說,不管家境如何,只要孩子有需求張口要東西,我們就會盡自己所能掏出錢包,不願委屈了孩子讓孩子再吃一遍自己小時候吃過的苦。

但過於輕鬆地獲取金錢會使得孩子有一種賺錢容易的錯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大手大腳,甚至不體諒父母的辛苦,不懂得感恩和愛惜。

所以,家長們也要適當地“勒住”孩子的消費慾望,讓孩子體會“望而不得”的心情,這樣孩子們才懂得每一件物品的珍貴,才能發現生活中父母在不知不覺裡的付出。

品味過挫折的苦,才會獲得一顆強大的內心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先生曾作詩道;“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來形容竹子高潔的品質,並寓情於景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所思,這和人生面臨的困苦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正如我們孩子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性格,心智和處事方法,因此要想讓孩子獲得如竹子一般堅毅的品格扶搖直上,就要想竹子一樣經歷雨雪風霜,在挫折中得到鍛鍊。

因此,只有品味過挫折這碗茶的苦,才能覓得茶水後調中的清甜,只有經受過挫折的孩子,才能擁有更強大的內心,處事不驚,遇事不慌,脫穎而出。

當孩子經受過“千錘百煉”後,這些辛苦都能夠成為他們的“臂膀”

因此,我們要捨得放手讓孩子去“碰壁”,去經歷挫折和逆境,打磨孩子的傲氣,彌補孩子的無知。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今後在錯綜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開發潛能,才能讓這些苦和累轉化為孩子未來可持續使用的“臂膀”,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寫到了最後面: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注重孩子性格和品質的培養,不要“包辦教育”、“溫室教育”,讓孩子在逆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航向,讓孩子在面對風浪時有底氣,有智慧,有能力。

今日話題:你捨得讓孩子“吃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