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權臣們的不懈打擊下,東晉怎樣堅挺了一百來年!

在江南另搭臺子另唱戲,東晉本就先天不足,哪想到屋漏偏逢連陰雨,有大膽想法的人太多,內亂紛然,摁下葫蘆起來瓢,導致後天也發育不良,京城建康動不動就被包圍了,甚至被攻破了三次,勉強支撐了一百來年,自斷經脈,嗚呼哀哉。

有人高度總結,西晉死於藩王,東晉亡於權臣,細看之下,確實如此。今天咱們就替東晉算算舊賬,看看在權臣們的不懈打擊下,這個疲軟的王朝怎樣苟延殘喘,又是怎樣被雨打風吹去的。

第一回:王敦之亂

東晉在江南能立住腳,王導和堂兄王敦一文一武,一個運籌帷幄,一個決勝千里,都是無可替代的開國勳臣。對於晉元帝司馬睿來說,他本是無兵無權的落難琅琊王,流竄到建康來僥倖撿了一把龍椅,體會到了當皇帝的滋味,對擁戴他的王氏兄弟當然感激不盡。再說,王敦還是西晉武帝司馬炎的駙馬爺,兩家又是割不斷的姻親。有了好日子要共享,雖然金殿不能並肩坐,但好處是不能吝嗇的,於是琅琊王氏迅速崛起,枝繁葉茂,“王與馬,共天下”。

時間長了,王氏一天天坐大,朝臣有近七成是王氏一系,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敦,越來越藐視皇帝。他開始自行選置官員,甚至連將軍刺史這些高階官員他都自己說了算,這就讓皇帝司馬睿很不爽了,江山畢竟是我司馬家的嘛,王家表姐夫再這樣發展下去,估計就該我家歇菜了。於是宰相王導受到排擠,元帝還提拔了劉隗、刁協等人,用以制衡王氏勢力。

王導有器量,沒說什麼,王敦卻大受刺激。正在他義憤填膺的時候,豫州刺史祖逖病逝了,這位英雄一直令王敦有些忌憚,他一死,可就沒顧慮了。王敦最終決定搞他一下子,322年,他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進攻京城。

京城說打就打進來了,想殺的人都殺了,王敦不入宮朝見皇上,還放縱士卒四處搶掠,官員紛紛逃散。晉元帝司馬睿一看無人可用,只好脫下戎服,派使者向王敦求和——想當皇帝你就明說唄,別殺我就行。

王敦表現得還沒有那麼赤裸,想裝蒜走走程式,只是把持了朝堂,為所欲為。後來,他覺得回到武昌大本營更保險,也能遙控朝政。

皇帝窩囊到了任人擺佈的份兒上,司馬睿簡直是被活活氣死的。太子司馬紹繼位後,不能坐以待斃,開始組織人馬對付王敦。也真是老天爺開眼,王敦在暗示朝廷該給他“禪讓”之後,一場大病來找麻煩,也順便給東晉王朝續命,他竟然病死了。

後來,王敦的手下被打得七零八落,主將錢鳳和沈充等都被拿下,三人的頭被掛在朱雀門外的浮橋上示眾。

王敦之亂總算被擺平。

第二回:蘇峻之亂

在平定王敦之亂的鬥爭中,有一位流民頭領蘇峻表現不錯。324年,王敦進攻建康,他曾出兵抵抗。後來在宣陽門他還擊敗過沈充和錢鳳,戰後因功升任冠軍將軍、歷陽內史,並封邵陵公。

次年,東晉王朝雪上加霜,剛繼位沒兩年的晉明帝司馬紹忽然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明帝敏銳,能斷大事,本有希望把殘破的朝廷好好整治整治,奈何天不假年,沒辦法,年僅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即位。

皇帝還不懂事,於是母后臨朝,朝政大權落到了國舅爺庾亮手中。庾亮要排除異己,南頓王司馬宗被殺,其手下卞闡逃亡到蘇峻那裡藏匿,蘇峻不聽庾亮的招呼,拒不交出。庾亮認定蘇峻有意作對,野心不小,下決心收拾他。

蘇峻知道形勢不妙,趕緊找了一個同盟軍,也是一位軍區司令祖約——名將祖逖的弟弟,當時鎮守著壽春。外戰外行又十分貪財的祖約對朝廷深有不滿,蘇峻一勾搭,他立馬就同意一起反他孃的。

327年,這幫久經沙場的野戰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建康。蘇峻為了洩憤,縱兵大掠,京城再遭大劫。宮女們的衣服都被剝光了,只能坐在地上用土遮體。

和王敦一樣,蘇峻倒也沒敢把皇帝怎麼樣,但替皇上作主還是敢的,他給一幫手下都封了大官。

次年,荊州刺史陶侃率軍勤王,攻至尋陽,雙方各有勝敗。

這一天,兩軍對陣,蘇峻喝了酒,忽然像中了邪一樣,騎著快馬突出來,徑直衝進了官軍陣中,結果這面幾個牙門將認出了他,幾枝犀利的投矛立刻飛出,蘇峻當即被紮成了刺蝟,緊接著腦袋也被一刀砍下。大帥身先士卒蹊蹺送死,這個幽默尺度太大,一時讓晉軍主帥陶侃都不敢相信。

樹倒猢猻散,祖約落荒而逃,叛亂終被平定。

第三回:桓溫之亂

公元371年,前秦想席捲各族,來個大一統,北方打得如火如荼。

多好的北伐機會!東晉也有人想到了,這次唱大戲的主角是桓溫。在平蜀之後,當上徵西大將軍的他想借勢北伐中原,“建不世之功,加九錫”,這對司馬家來說,又是一個極危險的訊號,一旦有了“加九錫”的念想,離篡位就不遠了。

可惜,枋頭一戰,桓溫被前燕的被慕容垂打得垂頭喪氣,敗回京城卻耍了一把飛揚跋扈,他廢了現任皇帝司馬奕,改立會稽王司馬昱。那知道又是一個短命皇帝,第二年就殯天了,桓溫滿以為朝廷會識時務地把皇位禮讓給他,結果執掌朝政的謝安和王坦之知道他有病,就祭出了一個“拖”字訣,直到373年的夏天,終於成功把這個心腹大患給拖死了。

老天賜病,桓溫的圖謀沒得逞。但是桓家還擁有重兵,控制著長江中上游,這為他的兒子後來發動叛亂埋下了伏筆。

在此之後的397年和398年,世面都不太平。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兩次發動叛亂,東晉君臣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擒住處死。這一段一筆帶過。

第四回:孫盧之亂

因為內亂不斷,土地被人搶走,桓溫死後,東晉只剩下一隅之地,所謂十分天下僅有其二。

靠謝安勉力支撐,東晉過了二十來年平靜日子。但他一死,皇族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當政,就又玩不轉了。

當時藩鎮各據一方,自成一體,不怎麼買朝廷的賬。司馬元顯想補充兵員,下令三吳各郡,公卿以下被轉為蔭客的官奴都移置建康,稱作“樂屬”,打算訓練一下,建立一支後備軍隊。誰知道這事竟然引起了騷動,曾經的中書監孫秀的後人孫恩看準人心不穩,趁機起兵造反。

399年,孫恩帶人攻破上虞縣和會稽郡,部眾驟增至數萬人。其餘郡縣也有人響應,攻殺晉朝官吏。不到十天,一支數十萬人的大軍出現在東晉大地上,大行殺戮,四處搶掠。孫恩很得意,跟手下人說他要打馬進建康。

事發於肘腋之間,京城又一次岌岌可危。三吳地區是命脈,朝廷急命徐州刺史謝琰和兗州刺史劉牢之率軍平亂。

雙方大戰於會稽,謝琰輕敵戰敗,被手下人張猛所殺,朝野震驚。

401年,孫恩率十餘萬人攻至丹徒,建康危殆,幸虧北府軍將領劉裕及時趕到,擊退叛軍。

孫恩撞上劉裕正經是流年不利,天生剋星,見一次被扁一次,沒奈何只能逃回海島上苟存。402年見大勢已去,孫恩投海自殺。

孫恩死後,妹夫盧循掌了盤子,繼續對抗朝廷。

期間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叛亂,盧循帶人趁機攻佔廣州,割據十七郡,稱雄嶺南。

410年,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之際,進犯建康,接連擊敗何無忌和劉毅,席捲東南五州,殺氣騰騰攻至石頭城下,京城又一次面臨劫難。

北伐凱旋的劉裕再次擔當了朝廷救星,他迅速回師反擊,叛軍終歸不是正規軍的對手,盧循兵敗自殺。

第五回:桓玄之亂

桓溫本有稱帝之心,卻羞答答地非要走個“禪讓”的形式,結果把自己給耗死了,他的兒子桓玄可沒那麼客氣。

396年,晉孝武帝醉臥內殿,被張貴人殺死,太子司馬德宗即位,是為安帝。這位安帝跟他的先人惠帝一樣不辨寒暑飢飽,客氣點說,乃是一個失智症患者。

太傅、琅琊王司馬道子專制朝政,他想削弱方鎮實力,加強中央集權。訊息傳出,內外騷動,尤其是獨霸荊楚、兵強馬壯的桓玄更是不滿。他抓緊時間擴張地盤,不僅奪得荊、雍二州,還對下游的建康實行經濟管制,這讓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絕不能忍, 402年,朝廷興兵討伐桓玄。

敢出戰,官軍所倚仗的是猛將鎮北將軍劉牢之。沒想到桓玄派來了劉的族舅何穆當說客,何穆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劉牢之竟然臨陣倒戈,桓玄揮兵直驅建康城外的新亭。官軍不戰自潰,京城眼看守不住了,絕望的司馬父子只剩下相對哭泣的份兒。

倒黴的建康城第三次被攻破。

桓玄不可一世,反對他的人,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他享受了王莽當年的待遇: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名。

但也有讓人不安的訊息,桓玄獲知,北府兵的大將劉裕、何無忌等人醞釀起兵,形勢在逆轉。

403年底,桓玄直接篡位,於姑孰登基稱帝,國號為“楚”,他終於讓屁股感受到了坐龍椅的滋味。

次年,劉裕起兵,一路摧枯拉朽,桓玄的手下根本抵抗不住,土崩瓦解。

從稱帝到兵敗出逃,共經八十天;從稱帝到被殺,前後不到半年,三十六歲的桓玄被殺,他的短命政權被劉裕終結。

第六回:劉裕代晉自立

在與孫恩、桓玄和盧循的征戰中,草根出身的劉裕逐步掌握了兵權。桓玄被滅,也基本唱響了東晉門閥政治的輓歌,劉裕掌控了東晉的朝政大權。

410年,劉裕率大軍攻滅南燕,收復青州。隨後,他馬頭所向,攻無不克,先後收復廣州、江陵、成都和襄陽,所有割據者均被打得雞飛狗跳,東晉在劉裕的手裡再次實現了統一。417年,劉裕的大軍攻破長安,埋葬了後秦。

劉裕把桓氏父子想走沒走、或者沒走好的路都走了一遍,先是積累戰功,平定內亂,打下帝業基礎,然後平蜀、北伐、殺皇帝、換皇帝,最後,他巍然立於朝堂之上,不說群臣,連皇帝都不敢喘大氣。

到420年,劉裕認為,東晉傀儡皇帝已經沒有價值,晉恭帝司馬德文被他壓縮成了零陵王。隨後,一個嶄新的國家橫空出世——宋,史稱南朝宋,劉裕正式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宋武帝。

在劉裕搞定東晉的時候,拓跋氏也征服了後燕、北燕和北涼,還大破夏國和柔然,439年,北方被統一在北魏的大旗之下。

至此,東晉十六國翻篇了,南北朝的對臺戲鳴鑼開場。

(原創作品,分享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謝謝!參考書籍:《晉書》《資治通鑑》《魏書》《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語林》《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