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非遺"在唐山丨豐南翟氏鋦瓷:讓缺憾成為獨特的美

影片攝製:付衛崢 呂釗 劉乃錚

翟國輝展示鋦瓷技藝。記者 閆軍 攝

鋦好的瓷器。記者 閆軍 攝

翟國輝指導現代鋦瓷技藝。記者 閆軍 攝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話源於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鋦瓷。

近日,非遺傳承人翟國輝在他的工作室裡,向我們展示了一副舊時的鋦瓷工具挑子。這副挑子已有百年曆史,由長寬相仿、高矮有別的兩隻木箱組成。箱體不算很大,卻分成多個小抽屜和暗格,設計頗具巧思。箱子內外放掛著不少物件,都是各種鋦瓷用具和材料,包括金剛鑽、鑽弓、鋦釘(又稱鋦子)、鉗子、錘子、銼、白灰粉,還有鋦大缸時可用作頂帽的袖珍小板凳,大小傢伙一應俱全、放置有序,其中一隻箱子的下方還配有燒火煅制鋦釘時用的風箱。小小一副挑子,就是一座可移動的手工作坊。

“鋦瓷,簡單說就是用釘子就能把破碎的瓷器修復好,讓它滴水不漏,正常使用。”翟國輝介紹說,“舊時的鋦瓷藝人就是挑著這套工具走街串巷、進村入戶,邊走邊吆喝‘鋦鍋,鋦碗,鋦大缸’。鋦瓷匠人以鋦釘的種類數目收錢,或是換點生活用品,賺點兒辛苦錢養家餬口。”

有金剛鑽,就能攬瓷器活了嗎

鋦瓷,這一行當的產生與瓷器的發展密切相關,在歷史的畫卷中已走過了千餘年。早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瓷藝人鋦活兒的情景。

隨手拿起一隻破裂的瓷罐,翟國輝為我們現場演示鋦瓷手藝。像傳統鋦瓷藝人一樣,翟國輝坐在比磚頭高不了幾分的袖珍小板凳上開始工作。

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他細心地把瓷罐的裂縫拼接對正,用一根細長的繩子將拼好的瓷罐反覆紮緊,確定鋦釘的數量和位置後,接下來,就是“有了金剛鑽”才能乾的活——打孔。只見他將瓷罐放在雙腿之間,拿起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樣的鋦弓,在絃線上繞一根10釐米長、下面裝有金剛鑽頭的細圓軸,來回拉動鋦弓,伴隨著吱吱嘎嘎的聲響,金剛鑽頭飛速旋轉,在裂縫的兩邊鑽出了兩排細小的洞。

“用金剛鑽鑽孔,對鋦瓷手藝可是一大考驗。”翟國輝說。鋦瓷不是像縫衣服那樣穿針引線,在瓷器的內壁上是看不到鑽孔的。有的瓷胎可能只有幾毫米薄,鑽孔時既不能鑽透,孔眼還要對稱,必須又穩又準,不能有一點兒偏差。打好孔後,翟國輝從箱子裡取出像訂書釘一樣的銅鋦子,兩頭套進小洞內,再拿起小錘子,用巧勁兒輕輕一敲,就把銅鋦子鉚進了小洞中,將破裂的瓷片牢牢地咬住了。

對上裂縫,細繩繫結,上弓打眼,揚錘敲鋦……一系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鋦瓷完成了。“這樣補回去的不管是瓷器、紫砂壺還是玉器,裂縫之間不用膠水處理,也能滴水不漏。”翟國輝自信地說。

在光滑細膩的瓷壁上,沿著裂縫而鋦的鋦釘,彷彿綢緞上的一字盤扣,與瓷罐上的圖案融為一體,重新構建起新的紋飾。鋦釘讓破損瓷器在復原再生的同時,又變成了另一種頗具觀賞和藝術價值的瓷文化藝術品。

鋦瓷不僅蘊藏著精湛的技藝,而且更蘊含著藝人獨有的智慧。一件成品彙集了藝人的大量心血,還包含了鋦鉚、雕刻造型、繪畫、微雕等技藝。

“鋦瓷技藝非常好學,金剛鑽也不難買到,但是要學好、做好鋦瓷,那可就不容易了。”翟國輝說。

瓷器壞了,為什麼有人還要鋦

鋦瓷,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分佈地域廣泛,它的產生髮展一直圍繞著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滿足於人們勞作的需要。

在古時,百姓尚儉,認為惜物就是惜福,鍋碗瓢盆破損了,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於是便開始琢磨如何修好再用。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實踐,逐漸產生出了鋦瓷手藝。

在魯迅的小說《風波》中,七斤的女兒六斤打破了一隻碗,七斤把碗拿到城內釘合。“因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個銅釘,三文一個,一總用了四十八文小錢”。九斤老太很不高興,說從前的釘不是這麼貴。儘管漲價了,碗還是鋦回來了接著用。由此可見,當時鋦一隻碗的錢,比買一隻新的還是便宜的。

“我師傅張善華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和父親出去鋦瓷,一個鋦釘收一兩分錢,或者兌換雞蛋等生活用品。鋦瓷藝人大都是衣衫襤褸,掙著辛苦錢,養活著一大家子人。”翟國輝說。

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鋦瓷分成常活和細活兩大類。常活,又叫粗活,以修復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細活指的就是‘鋦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子弟“賞花弄鳥,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貴紫砂泥壺失手碰裂,便找鋦匠修補,鋦匠師傅利用裂紋的走向因勢利導,用金、銀、銅、鐵鋦釘,鋦出一枝梅或幾束桃花,稍經打磨,甚至可以身價倍增。“鋦活秀”興起,讓鋦瓷行當在古董、古玩行裡有了一席之地。”

“現在也有人故意打破茶具,再重新鋦好,成為自己獨屬的用具,作為一種個性的彰顯。”翟國輝說。

一件瓷器,經煉泥、制胚、施釉等72道工藝而成,雖經久耐用,卻也易碎。普通如一隻飯碗,貴重如一件古玩,人們在與其共度的歲月中,使用、把玩、傳承,難免會將一份情感凝結其中。或許是勤儉樸素的生活態度,又或是一份愛古惜古之心。在鋦瓷藝人的手中,破碎的瓷器被修補、復原,乃至於重新創造,不僅令其涅槃重生,更煥發出全新的美。至此,被修復的,不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種破鏡重圓、失而復得的情感。其中滋味,或許只有擁有者才最能體會吧。

當今社會,鋦瓷技藝將如何傳承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瓷器壞掉了,可以再買新的,再者說鋦一隻碗的價格可能比買一隻要貴好幾倍,於是鋦瓷這個古老的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翟國輝在學鋦瓷前,痴迷於唐山瓷的收藏,並深有研究。“當年我曾收購了不少帶著鋦釘的殘瓷,在研究把玩的過程中,讓我逐漸對鋦瓷產生了興趣。”

2008年,翟國輝從玉田民間鋦瓷藝人、76歲的張善華手中收購到一套鋦瓷工具。當他把工具帶回家後,發現暗格裡藏著一摞鈔票和存單,他當即把錢送了回去,因此與張善華進一步結緣,成了師徒。在師傅指導下,他對鋦瓷技藝開了竅兒。這些年,他鋦了數百件器具,鋦瓷手藝日益精湛。

他在網上建立鋦瓷吧,與全國各地鋦瓷愛好者開展交流,切磋技藝。2011年,他在豐南大禮堂舉辦了全國首次個人鋦瓷暨國內第一次古代鋦瓷藝術品展,在社會上引起不小反響。

2013年,豐南翟氏鋦瓷入選唐山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翟國輝也被命名為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他專注推動鋦瓷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並且堅持遵循傳統。

“民間傳統工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鋦瓷傳承仍沒有走出困境。這主要是人們對鋦瓷的認識比較浮淺,學習鋦瓷的人還太少。”翟國輝不無憂慮地說。眼下,他在豐南市區開辦了一個博物館,專門展示鋦瓷和陶瓷文化,並且免費傳授鋦瓷技藝。

“我不能有負於非遺傳承人的稱號,我希望鋦瓷文化之路走得更遠。只要有人喜歡、想學,我都免費教!”翟國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