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端信”為主線,兗州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美德、健康生活

記者 康 巖 通訊員 王洪瑋 邢 飛

兗州區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緊密結合,在區中心、10個鎮(街)實踐所、344個村(居)實踐站挖掘當地文化資源,讓優秀傳統文化深耕兗州大地、浸潤群眾心靈、滋養文明實踐,培育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這個“五一”小長假,濟寧市兗州區英華製衣的展演“T”臺上身穿漢服的小模特們走臺、造型、秀禮儀,一招一式有模有樣,著實招人喜愛。“漢服制作與表演成企業文化的重要元素,孩子們透過漢服演示、禮儀培訓、藝術交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根塑魂,眼看著他們成長進步,對兗州文明典範城市建立也添光增彩。”英華製衣老闆張芳溪表示。

“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不只是改變生活方式,而是從追求價值、塑造靈魂、提升素養,以文化人,引導教育群眾向上向善、走向高尚。”兗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允銳說,兗州的“兗”字解釋為端也、信也,把‘端信、尚賢、相容、樂善’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深耕兗州大地、浸潤群眾心靈、滋養文明實踐,培育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清代著名學者牛運震是兗州“端信”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生活上,他追求“儉、簡、檢”,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廉吏。兗州區以“端信”文化為主線,在城區打造“端信文化一條街”,開放兗州歷史文化展館、大禹公園、青蓮公園等,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牛運震紀念館”成為黨員幹部黨風廉政教育基地。

兗州區還將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緊密結合,在區中心、10個鎮(街)實踐所、344個村(居)實踐站都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廣場。如顏店鎮和聖故里牌坊、和合文化廣場;新驛鎮的蠶園民俗文化展館;小孟鎮梁村的中醫館、知青館等。同時成立“兗曲社”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山東梆子、山東快書、弦子戲等文藝隊伍覆蓋城鄉,傳統劇目和現代生活深度融合,古為今用,借古喻今,影響帶動群眾生產生活方式,重塑群眾心靈。

兗州區在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中,為“端信文化”賦予生命力,開設“蒲公英(端信)夜堂”“雛鷹課堂”“新風堂”,與文明實踐理論宣講、文化生活、移風易俗等內容有機結合。隱瞞孃家人20年做“後孃”,用善愛和責任圓了幸福家庭夢的中國好人王梅;義務獻血16載,無怨無悔踐行社會大愛的魏廣志……越來越多踐諾守信的鮮活故事透過“蒲公英(端信)夜堂”等傳遞到百姓心中。優秀傳統文化涵育“端信之鄉”,兗州區“中國好人”“山東好人”“道德模範”等層出不窮。

“下一步,我們繼續借力優秀傳統文化高起點引領美德健康生活,在解‘題’上求新、求活、求實效,讓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讓立德樹人成為提升兗州精神文明品質的基礎。”張允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