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張志和寫下一首詞,短短27字,被稱“唐詞宗祖”,蘇軾也甘拜下風

唐代詩人徐凝經過廬山,遠遠望見一條白練懸垂而下,水花似銀,他一時興起,就寫了一首詩:

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他寫的正是《廬山瀑布》,無奈的是,“詩仙”李白經過廬山時也曾寫過一首《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只是因為李白在群山之間多“望”了一眼,從此他的詩千古流傳,至於徐凝的詩,到了宋代,直接被蘇軾寫詩點評為“抄襲”: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蘇東坡這話說得太過刻薄,要說起“抄襲”,他也曾抄襲唐人張志和的一首詞。

一、“唐詞宗祖”

唐詩宋詞。

詩在唐代就達到巔峰,後世無以為繼,無論是在氣象格局、抒情言志,都無法超越,所以到了宋朝,文風一變,就成了“長短句”,也叫詞。

詞在宋代達到巔峰,所以一說起詞,大家就想起“宋詞”,其實在唐朝時,文人們就開始寫詞,晚唐時期的溫庭筠還成了“花間詞”的鼻祖。

在更早些的時候,唐人張志和寫過一闕《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短短27個字,卻描摹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卷:

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眼前有白鷺飛過,溪流兩岸開滿紅桃,雨中青山,江上漁舟,舟上漁夫,微風細雨中,自然有一股自立於天地間的從容與豁達。

這首詞,向來被後世推崇,現代作家施蟄存甚至在他的文章《張志和及漁父詞》中,把這首詞為“唐詞宗祖”。

在這首詞之後,很多文人都曾爭相模仿,就連蘇軾,都寫過一首《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有宋一代,蘇軾詞作超群,但這一首,“抄襲”得太明顯了,幾乎就是“原文照搬”,在意境上,雖然他在努力靠近,但還是不如原作。

二、淡泊寧靜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寫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中國的文人,向來推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世事紛繁複雜之下,很多文人都有歸隱山林的念想。

所以有了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有了孟浩然的“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甚至到了蘇東坡時,他還在詞裡寫過:

“幾時歸去,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張志和的《漁歌子》,讓人驚歎的就在於意境高遠。

張志和,原名張龜齡,他的哥哥叫張鶴齡,一聽就是祥瑞的名字。

《莊子》裡曾講過一個“龜”的故事: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出仕,莊子就對使者講——

我聽說啊,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把它裝在神龕裡,供奉在廟堂之中,你們說,烏龜是希望死了之後留下一堆骨頭被供奉起來,還是願意活著在泥塗中拖著尾巴游玩?

使者回答:那肯定是願意活著“曳尾泥塗”啦。

莊子哈哈一笑:是啊, 你們回去吧,我也想拖著尾巴在泥塗裡遊玩。

或許,從名字裡就能看出,張龜齡內心越是嚮往著安閒垂釣的生活。

但在當時,16歲的張龜齡已經明經及第,他把策書獻給唐肅宗,唐肅宗非常欣賞,於是給他賜名:志和。

他曾官拜侍詔翰林(跟李白差不多,李白當年也是翰林學士),可見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在他父親去世後,張志和辭官回鄉,從此他就開始遠離官場,過上了隱逸的生活,他自稱“煙波釣徒”,號“玄真子”。

在老家鄉下,哥哥張鶴齡為他蓋了幾間房舍,從此他經常乘舟到江中垂釣。

據說,當時的大書法家顏真卿與張志和交好,他覺得張志和的小船太過破舊,就想給他換一條新船,結果張志和直接拒絕,他說:

“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足矣。”

東西舊一些不要緊,自己喜歡就好。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張志和平淡謙和的心趣。

三、結語

唐朝時,柳宗元曾寫過一首《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意境深遠,但難免有些孤寒,讀起來都讓人感覺涼颼颼的。

而張志和生活於溪邊,他曾寫了很多“漁歌”,在他的筆下,一切都那麼從容與柔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過,飄蕩著桃花的溪水中,肥美的鱖魚游來游去,斗轉星移,人心安閒。

這樣的生活,誰不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