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讀李白之《太白仕途篇》——供奉翰林,名動京城!

文 | 瀲瀲不忘

李白的仕途一直不順,最大的官也就是“供奉翰林“。

在他剛結婚那會兒,在安陸,他去拜訪當地的大官,寫了很多封的自薦信,其中有一封是《上安州裴長史書》,裡面有一句是“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對自己是一通誇讚,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李白是多麼的自信。

“願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但是沒有得到裴長史的青睞,後來許是因為抑鬱醉酒後在街上騎馬衝撞了李長史,又寫下了《上安州李長史書》。但是這被當作了酒後的談資,遭到了他人的取笑。別人視他為一個狂傲的瘋子。

後來他帶家人隱居到了安陸的白兆山。一次一位採藥人偶遇了在林間漫步的李白,忍不住發問“餘何意棲於此山呀?”,李白卻笑而不答,拂袖而去。“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相比此時的李白就像謫居的隱士,韜光養晦,只等時機成熟。

730年,李白29歲,到了長安的中南山做起了“隱士”。

“隱士不到終南山,隱上千年無人管。”終南山是很多人另闢蹊徑,得道仕途的一種途徑。李白後來在貴人相助下住進了終南山的“玉真公主別館”,想借由玉真公主引薦步入仕途。

《玉真仙人詞》是李白讚美的玉真公主的是詩詞,極盡讚美之詞,想以此作為“敲門磚”。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但是終究是沒有得到舉薦,已經37歲的李白,最終又不得不再次返回安陸。

在安陸的10年,李白有妻子家世的廕庇,家境優渥,不愁生活,但是就是一直不得志,心中的志向得不到舒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癮安陸,蹉跎十年。”

在揚州的這些年,任性、放浪、闊氣的李白在這裡如魚得水,白天遊獵晚上擲骰。他身背寶劍,哼著剛從金陵學會的吳歌,騎著豪華裝飾的高頭大馬,披著裘皮大衣,和朋友們三五一群,在春日的揚州享盡人間歡樂。這也是他自己說的:“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君不見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到了742年的秋天,也就是在李白41歲這一年,經由好友元丹丘的引薦,玉真公主的宣傳,大明宮內的王公大臣才開始知曉這位大詩人。

由此,唐玄宗詔令李白入長安,據說詔令還連著下了三次!可見當時,李白的受追捧程度。

玄宗,就是楊貴妃那個時候的皇帝,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加上玉真公主的吹捧。心被勾的癢癢的,不見李白真人肯定不會罷休的。

及至玄宗皇帝召見李白的那天,唐代的李陽冰記載說“天寶中,皇祖下詔,徵就金馬,降輦布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至此?”,可見玄宗對李白的到來的欣喜。

李白由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供奉翰林”,也是此生唯一的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近皇權中心這麼近的一次。翰林院的都是一些才高望重的學士,或者有一技之長的,比如擅長醫學,擅長詩詞,擅長音律,等等。

李白供奉翰林期間,最著名的莫過於為楊貴妃填的那首詞,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大明宮內牡丹盛開,宮廷樂師李龜年譜曲,李白填詞。成就了一段佳話。

有傳言說寫這首詞的時候,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得罪了高力士,後來高力士向楊貴妃說李白把她比作趙飛燕,是諷刺她,後來趙飛燕就在玄宗面前說壞話,李白就不得不離開長安。

在長安的3年裡,李白除了供皇家玩樂、填詞、起草文書一類活兒外,並沒有參與政事,他的抱負在這裡實現不了,成日裡飲酒,十日有八日是醉的。終於在744年,在暮春時節,李白被玄宗皇帝“賜金放還”。此時李白44歲,正式壯年。

李白的走不是他想的,他的偉大志向還沒有實現,但是不得不離開,即使那時候天下人都在傳唱他的詩歌,但是他已然覺得自己像是“君子恩已畢,賤妾將何為”的被拋棄的婦人,又像是品行高潔卻被誣告成登徒浪子的宋玉——“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絕”,最終他覺得自己更像是隴山頭上的流水,只能在悲鳴聲中離開長安,一去不返——“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

公元755年,李白54歲,他正在幽州(今北京)尋求機遇,安史之亂爆發了。玄宗皇帝毫無戒備,倉皇出逃,貴妃自縊馬嵬坡。太子李亨即位。亂世之中的李白也在逃亡的路上。

《奔亡道中五首》其四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

洛陽為易水,嵩嶽是燕山。”

之後,李白投入了永王李璘的門下,那時的他已經56歲,但是仍然毫不猶豫接住了永王拋來的橄欖枝,他以為終於有機會可以實現自己的經邦濟世的政治理想了。

不曾想,在永王李璘和已是皇帝的太子李亨之間,李白站錯了隊伍。僅2月之後,就成了被通緝的反賊。

在獄中的李白,仍然還在訴說自己清掃安祿山叛軍的志向,但是很可惜,他站錯了隊伍。

好友高適此時正是討伐永王璘的將領,官拜淮南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地區的軍區司令,統管兵權,有排程兵需的權利。但是高適並沒有救他。原因不得而知。後來還是他的老婆宗氏聯合了宋若思,郭子儀等人救了他。

之後李白就在送若思的府上作了幕僚。在這裡他還沒有死心,他用宋若思的口吻向唐肅宗舉薦自己,或許也是想做最後一博,拼最後一把吧。最終也是沒有被接納。

“臣所薦李白,實審無辜,懷經濟之才,抗巢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稱屈。”

公元762年,李白61歲了,他還是懷著雄心壯志,想要從軍報國,但年老體衰,自然也是沒人願意收留。也許是執念,他一直耿耿於懷未能實現自己經邦濟世的理想。

自此,李白再沒有過任何當官的經歷。“自古文章憎命達”,也許也是李白這樣的人生際遇,才成就了他偉大的詩仙之名。

整理不易,關注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