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這一發明又比西方早幾百年,被稱之為歷史上"最浪漫的發明"

傘據說是春秋時候魯班發明的,魯班就是春秋時期一個有名的木匠,他發明了很多東西,包括傘。關於魯班發明傘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天,魯班和妹妹到西湖遊玩。忽然下起了大雨,遊人被淋得四處躲藏。魯班想,要是在湖邊蓋幾個小亭子,人們坐在亭子裡觀賞風景,不就不怕日曬雨淋了。可是妹妹說,坐在小亭子裡,只能看見附近的景色,要是能有可以移動的亭子就好了。

魯班忽然眼睛一亮,他又從小孩子在雨中嬉戲時頭頂的荷葉得到靈感,從而發明了傘。這只是一個流傳。還有一個流傳是魯班和妻子云氏。

話說魯班這個木匠,常年在外作業,風吹日曬的,他的老婆雲氏看到後,很心疼。雲氏想要是有一種可以攜帶的東西就好了,就可以遮風擋雨。於是“雲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意思是說,雲氏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傘。傳說畢竟是是傳說。而傘真正發明的確難以考究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起源很早。傘從發明出來開始,似乎就不單單只是遮陽防雨的功能,還有跳傘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用傘作為降落傘。

這可以追溯到舜帝,堯舜禹我們都知道了。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帝王虞舜的父親瞽叟偏愛後妻生的兒子,而想害死舜。有一次,瞽叟讓舜上倉廩工作後,便在下面放起火來,想燒死舜。但舜卻利用兩個斗笠從倉廩上跳下,從而倖免於難。這恐怕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進行減速下降安全逃生的文字記載。

魏晉南北朝以前傘被人們稱之為“簦”。到北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寓意“蔭庇百姓”。當然,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最直接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遮陽、擋風、避雨。唐朝時代,油紙傘開始盛行。這主要得益於唐朝造紙業的發達,社會廣泛使用紙張。於是有的工人就將桐油塗在紙上,製成了能防雨的油紙傘。油紙傘,傘之外形,頂天立地,蘊含中國古典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傘骨同聚一軸,象徵團結與力量。是中國古典高雅美的標誌之一。

油紙傘就是大唐的網紅產生,所以很流行,也傳到了日本、韓國、南洋一帶。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其實,古時油紙傘也是陪嫁妝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紙”與“子”諧音,有“早生貴子”之意,圓形的傘面則取其“圓滿”之兆,象徵婚姻圓滿。

所以說油紙傘不僅有現實意義,能夠遮陽避雨,還有文化寓意,寓意早生貴子。宋代廣泛使用“綠油傘”,顏色以綠色為主。北宋孔平仲“強登曹亭要遠望,紙傘摯手不可操”,“狂風亂摯雨傘飛,瘦馬屢拜油裳裂”。此中“油裳”也是指的油紙傘。

到了元代,由於棉布的發明,出現了棉布上油的油布傘。元代以後,油紙傘、油布傘一直是我國民間主要的雨具。而西方發明傘要到公元12世紀,因為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這比中國晚了幾百年了,公元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

公元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至於我們現在用的摺疊傘,要到1920年才有,是德國人漢斯·霍普特發明的。這個時候開始,傘才變得小巧而便攜。“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