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階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唯英雄能本色,是名士自風流”,這句話出自《菜根譚》,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這世界上許多的英雄名士往往是不拘小節,本性灑脫的。

很長時間,我們都把高人名士定義為端莊穩重,不疾不徐的一類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日裡插科打諢,逗貓惹狗,是最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一群人,但是一到緊要關頭卻能夠表現出英雄膽色,男兒本色,在北京俚語中有一個詞專門來形容這類人,那就是“老炮兒”。

“老炮兒”一次原本帶有許多貶義的色彩,但是自從電影《老炮兒》走紅之後,老炮兒一次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老炮兒一詞的貶義色彩也漸漸在使用中被淡化,最後變為了一個富有江湖氣的詞語。而隨著人們的關注,人們也漸漸發現原來很多名人都能夠稱得起是“北京老炮兒”,在文化界頗受歡迎的馬未都就是這樣一個人。

那麼,馬未都和“老炮兒”這個詞之間究竟有何聯絡呢?他年輕時又有何風采呢?

一、“老炮兒”馬未都的年少歲月

現在“老炮兒”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自稱“老炮兒”的人很多,或真或假,難以辨別,而和他們相比,馬未都的“老炮兒”身份則要真實純粹得多。

馬未都出生於1955年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還看不出什麼現代化的樣子,更多地保留了老北平的味道,沒有高樓大廈,反而到處都是四合院和各種各樣的衚衕,馬未都就是在衚衕里長大的。

馬未都這一代人感受到了老北京在歷史中留下的最後一點風韻,也沾染上了老北京人的各種習氣,少年時期的馬未都是在抽菸、喝酒、打架中成長起來的,一個院子裡的小男孩聚集在一起,變著法地調皮搗蛋,現在人管這種行為叫做叛逆,而跟隨了馬未都一生的“義氣”正是在這些日復一日的叛逆行為中一點點萌生出來的。

而且,老北京的衚衕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他把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不起眼的衚衕裡會住著怎樣的大人物,從小生長在衚衕裡的馬未都也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並且學會了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後來,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正好十來歲的馬未都和其他小夥伴一起響應祖國的號召,上山下鄉,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建設運動中去了,後來,他又做了幾年的工人,在這期間,馬未都漸漸地衍生出了自己的氣質,那是一種市井卻不市儈,油滑卻不油膩,一種專屬於“北京老炮兒”的氣質。

總之,人的脾氣和本性是慢慢養起來的,和生長的環境是脫離不了的,老北京獨特的文化背景培育了馬未都的文化底色,他也許表面看起來油滑,然而心中卻有自己的底線,他也許表面看起來有些計較,然而心地卻是純厚真誠,在插科打諢的憨態笑容背後是江湖義氣和英雄本色。

二、馬未都的多重身份

馬未都曾經主持過一檔很火爆的收藏節目,他本人在收藏界有著較高的地位,因此很多人把馬未都定性為收藏家,這其實是片面的,因為馬未都遠不僅僅是個收藏家,

其實,如果從時間順序來說,在踏足收藏界之前,馬未都就已經開始文學創作了,1981年,25歲的馬未都就發表過一篇名叫《今夜月兒圓》的小說,這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部小說,從那時起,他就已經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後來,報社的領導看見馬未都才華橫溢,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破格讓馬未都做了編輯,從那以後,馬未都就選了“瘦馬”作自己的筆名,一方面做一個作家,另一方面做作家的“伯樂”,王朔等知名作家都是被馬未都慧眼識珠發掘出來的。

然而,馬未都並不是一個甘於安分的人,簡單的做一個作者並不是符合他的脾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馬未都又聯合一群有著共同愛好的朋友做起了影視,而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正是後來大火,甚至被現在人視為經典的《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讓馬未都火了一把,然而在他風頭正盛的時候,馬未都卻悄然消失在了公眾視線之內,等人們再一次發現他時,他已經踏入了另一個全新的圈子,也就是收藏圈,而此後,馬未都也在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事實上,馬未都進入收藏界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一直就十分迷戀收藏,在他眼裡,收藏是一種厚重文化的代表,用他自己的話說,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貴族,在80年代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把收藏作為一種業餘愛好了。

總之,馬未都是一個不會安於一個身份,一個標籤的人,他彷彿對待一切事物都是玩耍的心態,當一件事厭了之後,又很快去開發一個新的領域,但是偏偏他又玩得很認真,無論是文學,影視,還是收藏,他都用特別用心的態度去完成,而且弄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這恐怕也是馬未都的迷人之處吧。

而且馬未都在不同身份的轉變間還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愛,甚至可以稱得起是文化界的“萬人迷”,那麼馬未都又是憑藉什麼氣質獲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呢?

三、馬未都的胸襟氣度

博得一個人的喜歡或許很容易,可以靠語言,靠容貌,但是要獲得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圈子的人的青睞,那就很難了,只能靠胸襟,靠氣度。

事實上,馬未都雖然現在更多時候的身份是收藏家,然而馬未都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收藏家,也許在品評藏品的時候,他與其他藏家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藏品之外,馬未都卻做了太多的事情。

他在搞學術研究,讓很多人可以清楚文物的價值,他創立了新中國一傢俬人博物館,讓眾多文物有了一個盤踞之地,儲存了文物的尊嚴,也向更多藏家分享了自己的藏品,他還遠赴法國巴黎,讓浪漫之都的人民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之美,他甚至還把自己所有的藏品都捐獻了出去,不計報酬,不問得失。

這一切事情的背後,體現的是馬未都寬大的胸懷和格局,她收藏文物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也不是單單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而是真正把文物當成了一種事業,把儲存文物,傳承文物當成了自己的使命,有這樣的胸襟格局,又怎麼會有人不喜愛他呢?

結語

馬未都從來就沒有以一個文化大師或者收藏大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哪怕是在電視上講收藏時,他也沒有一點架子,完全是用很隨和的語氣,到我們知道,他不是沒鋒芒,只是把所有鋒芒都煉化了,成為了他“老炮兒”本色的一部分。

縱觀馬未都的歷程,他當過作家,混過演藝圈,也搞過收藏,他似乎對每個行業都不專一,卻又對每個行業都很專心,他上節目,寫書,看起來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追逐過金錢和利益。

對於名利這些浮華之物,馬未都更為在意的是文化本身,他的身份看來多重多樣,卻從來沒有脫離過文化這個標籤,正是他的純粹,他的坦蕩胸襟使他成為了一股清流,成為了文化界的“萬人迷”。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