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百姓的藏品為何總是不被認可, 原來是因為這個

據悉,目前中國古玩藝術品收藏人群已經超過一億人次,並且每年還在已600萬人次的規模在不斷壯大,可見,藝術品收藏是一件全民皆可行的事情。收藏的人多了,藏品的複雜層度也就更加捉摸不定了,收藏界有這樣一種普遍情況,同樣的大名頭藏品,出現不同人的手中,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人們對其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裡所說的大名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什麼樣的藏品名頭算是“大名頭”,通常是按其經濟價值來衡量的。就一些不法的拍賣公司或藝術品公司而已,幾乎只要是件古玩就能以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估價來進行誘惑,然而,“入圈”之人往往都明白,不是所有古玩都能價值不菲的。對於那些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藏品,人們通常也只是以平常心待之,而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名頭藏品,人們的警惕性才會表現的很高。

其實不管是陶瓷、書畫,還是其他類別的收藏品,對於普通的藏品又鑑定能力的藏友鑑別能力基本是差不太多的,鑑定結論也大體無誤。因為這樣的東西較常見,價格相對較低,買到的機會多,只要具備基本的鑑定常識,一般都不會看錯。

對於官窯、元青花、汝窯、琺琅彩、張大千、傅抱石、宋代名畫等這些“大名頭”的藏品,很可能由於眼力和膽識的欠缺很多即便是從事收藏多年的人也不那麼自信了。收藏圈裡到處是陷阱,在多數情況下,很多藏友寧願相信“大名頭”的東西都是贗品,也不願實事求是地客觀看待它們得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收藏界幾乎遍地都是黃金,能否抓住機遇,其實關鍵還是看眼力、看魄力,在收藏中有眼不識寶貝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大名頭的藏品說起來與普通東西在鑑定方法上是一樣的,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徵面貌的基礎上,對鑑定物件進行整體和細節特徵的分析和把握。

拿瓷器來說,鑑定不外乎造型、紋飾、胎、釉、款識、使用磨損痕跡、儲存環境、開片、氣泡等細節特徵的觀察;如果要說字畫方面也無非是風格、用筆、用墨、款識、線條、具體物象的畫法、紙張、裝裱、印章、印泥等內容。

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從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頭東西時,反而不會用了。大名頭的東西在他們眼裡被神化了,他們相信傳言“某類東西,某位大師的畫作,現在仿得已經亂真了,連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專家都要走眼”。於是在他們心裡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凡是大名頭的東西多不可靠,不碰為妙。對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名頭藏品,人們的警惕性總是很高,也免不了有各種質疑的聲音,至於一些民間流散的大名頭東西能得到認可的機會則是更加渺茫了。

由於大名頭的藏品往往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是作偽造假者們竭力仿製的重點物件,市場上流傳的贗品較多,贗品的仿製水平時常被誇大,因而在鑑定時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干擾。鑑定專家在面對自己沒有確切把握的大名頭藏品時,專家會含蓄的給出“有疑問”、“不開門”、“待研究”這樣的結論,而自負的專家則直接說是“假貨”。

很多較為專業的專家也會替很多收藏家、企業家在私下和拍賣會上去鑑定藏品,以供直接交易。但由於大名頭的藏品價值過高一旦把假東西或把握不大的東西說成真東西便是打自己的招牌了,往往這種情況個人鑑定的專家都不敢下定論,造成的損失更是他們所無法承擔的。

在《馬未都論汝瓷》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馬未都在民間碰上一件汝窯瓷器,但人家不賣,只是拿來讓他看看。看完後馬未都說:“你這東西是對的,但問題是沒有人認,拿出去人家都說它是假的。”持寶人說:“對,誰都說它是假的,但我堅信這東西是真的。”馬未都說:“我可以告訴你,它確實是真的,可問題是它在你手裡就沒人認。”試想,那件汝窯瓷器如果出現在馬未都的手中,也許得到認可的機會就會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