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隼鳥2號”在小行星上發現氨基酸 我們離發現外星生命有多遠?

近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帶回地球的岩石樣本中,發現了20多種氨基酸,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地球外確認氨基酸的存在。

由於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這也引發了對地球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以及地球生命起源是否源於太空的廣泛討論。

由中國科協等打造的《科學闢謠》對此發文稱,目前對於隕石上有機物的發現,雖然並沒有能夠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地外,但是它卻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在宇宙空間中,有機物的存在是比較普遍的,只要條件適合,就能夠形成各種有機物。

“氨基酸本身不能代表生命存在,但生命活動中起到主要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質(比如催化各種生化反應的酶),其化學本質就是大量聚合成長鏈再摺疊成型的氨基酸。所以說,發現氨基酸對於研究地外生命是意義非常重大的。”6月10日,有生命科學類專業背景的《科幻世界》專欄作家張雨晨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我國日前也已經批覆了行星探測工程,未來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 HO3開展繞飛探測,這顆小行星上存在怎樣的奧秘將有待我國揭開。

首次在地外確認氨基酸存在 生命“實錘”起源於太空?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人類對隕石中存在氨基酸的猜測由來已久。

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在對墜落在澳大利亞的隕石“默奇森”進行化學成分分析時就發現了這顆隕石中含有甘氨酸、丙氨酸、穀氨酸、異纈氨酸、假亮氨酸等70多種氨基酸,這一發現隨即引起了一場尋找地外生命的熱潮,但由於“默奇森”是在墜落到地球之後才被研究的,因此也有聲音認為這些氨基酸其實來自地球環境。

而此次“隼鳥2號”直接在外太空環境中取到了小行星岩石樣本,並以不暴露在地球空氣中的形式對其進行了分析,因此也是對太空中存在氨基酸的一次“實錘”。

具體來看,“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於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造訪了碳質小行星“龍宮”,在此期間,它採集了“龍宮”地表和地下的沙子樣本,並於2020年12月帶回了約5。4克的黑色砂粒狀物質。

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研究機構研究發現,沙子中含有構成有機物的物質,如碳和氮。今年2月,科研團隊發現“龍宮”上的沙土樣本與CI群碳質球粒隕石高度相似,且樣本分析顯示小行星“龍宮”上富含與水反應後形成的礦物,由此可以認為形成“龍宮”的原天體可能含有大量的水。

今年6月,經進一步分析,科學家發現沙土樣本中含有20多種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氨基酸。其中已經確認含有異亮氨酸、纈氨酸等。此外,還有用於製造膠原蛋白的甘氨酸,以及產生鮮味的穀氨酸等。日本《朝日新聞》稱,此次發現很可能將進一步證實生命起源於太空,即地球上的原始氨基酸分子很可能是透過隕石攜帶進入地球的。

《科學闢謠》稱,在宇宙中的氨基酸雖然說明了有機物在宇宙空間的廣泛存在,但宇宙空間中其實很難為生命的形成提供足夠穩定的環境。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從隕石中發現的氨基酸和組成生命的氨基酸的構型並不相同。因為隕石和地球上的同種有機物在分子結構上是存在差異的,許多都是同分異構體(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

據瞭解,氨基酸分為“左旋”和“右旋”兩類,地球上的生命分子都是左旋氨基酸。但隕石中的氨基酸則左旋和右旋結構都有。《朝日新聞》由此表示,如果小行星“龍宮”上發現的氨基酸也是左旋氨基酸,那麼生命起源於太空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增加。

《科學闢謠》認為,目前對於隕石上有機物的發現,雖然並沒有能夠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地外,但是它卻說明在宇宙空間中,有機物的存在是比較普遍的,只要條件適合,就能夠形成各種有機物。可以推測只要存在如地球一樣的宜居星球,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更激進一點說,外星生命必然存在。

張雨晨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之前一直有學者認為,氨基酸在宇宙中可能是比較罕見的東西,因此很多星球哪怕具備形成生命的基礎環境,也缺少形成生命的原料,至少難以形成類似地球的生命,“這次的發現暗示氨基酸在宇宙中的分佈可能比很多人先前預期的要更為廣泛普遍,這就讓人不得不對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性進行重新估計,最起碼,微生物級別的地外生命可能比預期中的更為普遍。”

目前,日本國內有8個團隊正在詳細分析樣本。張雨晨表示,目前日本科研團隊只對外發布了一個提前放出的報告,但正式研究報告和詳細論文尚未公佈,對這些氨基酸的具體測量資料和分析結果尚需等待。

我國開啟小行星探測專案 將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附著及取樣返回

事實上,我國的行星探測工程下一步的目標就包括小行星探測。

2022年4月,“中國航天日”新聞釋出會介紹了中國航天發展情況,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表示,國家已經批覆了行星探測工程,行星探測工程包括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包括接下來要開展的一次小行星探測,包括取樣、返回,“行星探測工程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

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1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透過官網釋出《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專案機遇公告》介紹,探測器將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 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上述過程完成後,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探測器配置相關科學載荷,以飛越、伴飛、附著、取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取樣返回。

據瞭解,2016HO3是一顆圍繞地球旋轉的小行星,直徑40米到100米,距離地球數百萬到數千萬公里。這是一顆非常神秘的小行星,雖然它圍繞地球旋轉已經50多年,但一直到2016年才被夏威夷的Pan-STARRS1望遠鏡監測到。

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具體包括以下科學目標:一是測定2016HO3軌道、自轉、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引數。二是探測2016 HO3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獲取小行星樣品的背景資訊。三是對2016 HO3返回樣品開展實驗室分析研究,測定小行星樣品的物理性質、化學與礦物成分、同位素組成和結構構造;測定和研究小行星樣品的年齡;與隕石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返回樣品與隕石、地面觀測與遙感就位分析資料之間的聯絡。

2016HO3上存在著怎樣的奧秘,將有待我國航天人為全世界揭開。

記者聯絡郵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宋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