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次席是誰,為什麼還不如郭嘉有名?

荀攸的作用比郭嘉大多了,對曹操的重要性也超過郭嘉。

只要看看三國志就知道,荀攸是和荀彧賈詡同傳的,而且僅次於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比賈詡高。而郭嘉是排在後面的,和其他人同傳。

只不過荀攸雖然和荀彧同族,但是出身孤寒,所以性格和為人都低調謹慎很多,而不像其他人那樣有名士範兒,而在當時講究出身門第和名士風範的社會環境下,他這種風格不那麼顯眼罷了。

荀攸早在何進秉政時期就已經是海內名士,被徵辟到朝廷任黃門侍郎。董卓之亂時,董卓準備裹挾天子遷都長安,當時名士何顒、鄭泰、種輯、伍瓊等人合謀,準備刺殺董卓。被發現後下獄,何顒被誅,荀攸在獄中飲食自若。後來,董卓死了,他才被放出來。

之後,因為天下已亂,中原戰亂之地,荼毒尤甚,荀攸認為蜀漢遠離中原地區,就請求朝廷派他當蜀郡太守,想去避亂。但當時因為劉焉已經佔據益州,所以荀攸走到荊州,就沒有繼續向益州前進了,就留在了荊州。

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許昌之後,寫信給荀攸,徵辟荀攸到朝廷任官。荀攸才前往許昌,加入了曹操陣營。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於是徵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鍾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建安三年,從徵張繡。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與戰。繡急,表果救之。軍不利。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荀攸本傳說得很清楚,曹操出征的時候,一般都是荀彧居中留守,荀攸隨軍參謀軍事。而且,荀攸是曹操的正牌軍師,而郭嘉只是軍師祭酒,是因人設官,是曹操為郭嘉特別設定的一個職位。

荀攸隨軍出征張繡,出征徐州呂布,曹操和袁紹對抗的幾次關鍵時刻,他都提出了很關鍵的建議。

曹操進攻呂布,呂布退守下邳,久攻不下,士卒疲敝,曹操萌生退意,想主動退兵。荀攸和郭嘉對曹操建議說,呂布有勇無謀,連戰連敗,士氣低落,就快要撐不住了。所以這時候不要主動退兵,而要繼續加強進攻。

《荀攸傳》: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

在白馬之圍時,荀攸更是給曹操出主意,讓曹操徵調關羽出戰,結果關羽於萬軍之中刺死顏良,解了白馬之圍。之後,在曹操和袁紹的遭遇戰中,又為曹操畫策斬了文丑,取得了勝利。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相持不下,曹操因為糧食不足,又想退兵,荀攸認為,袁紹派人運糧,就快來了,我們派軍偷襲,就可以讓袁紹先慌亂。許攸來降,也勸曹操主動出擊,偷襲袁紹後勤基地。曹操手下大將都懷疑有詐,只有荀攸和賈詡建議曹操相信許攸。曹操率軍偷襲烏巢,曹洪奉命留守。張郃來降,曹洪又害怕有詐,不敢接受。也是荀攸勸曹洪相信張郃。這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建安八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的時候,袁譚因為受到袁尚的攻擊,遣使請降,並向曹操求救。曹操怕自己率軍北上,劉表會乘機偷襲許都。荀攸又料定劉表胸無大志,不會偷襲,曹操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乘機徹底消滅河北袁氏的勢力。

所以,在平定河北之後,曹操說,“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陵樹亭侯。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也就是說,曹操對自己手下的文臣謀士的評定中,荀彧第一,荀攸就是第二。所以,在曹操封魏公之後,荀彧死了,尚書令的位置空出來,曹操就給了荀攸。

荀攸雖然是荀彧同族的侄兒,但是年齡卻比荀彧大,出仕、出名也都比荀彧要早,只是加入曹操陣營比荀彧晚一些。但很顯然,從他加入之後開始,他的地位就是非常高的,僅次於荀彧。

那麼,荀攸對曹操來說如此重要,為什麼卻沒有地位比他低、貢獻比他小的賈詡、郭嘉等人名聲大呢?

這和他的行事風格有關。正因為他很受曹操信任,經常參與帷幄機要密謀,所以他從不對外說這些事情,家人親戚子弟問他,他也不說。

袁紹的謀士辛毗是荀攸的姑父,袁譚向曹操投降並請求救援的時候,派的使者就是辛毗。後來,辛毗的兒子辛韜問起當時的情況,荀攸只是說:“佐治為袁譚乞降,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沒有透露一個字。

所以曹操對他評價非常高。曹操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就是說,荀攸的行事風格非常謹慎持重,他聰明的一面可以學得來,但是他的大智若愚是學不來的。

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荀攸做的事情外人都不清楚。荀攸和鍾繇關係很好,只有鍾繇對荀攸的貢獻比較瞭解。荀攸死後,鍾繇曾想把荀攸的一些關鍵時刻的謀劃編纂成集,但是還沒完成,鍾繇也死了,之後就沒有人知道了。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荀攸的後人沒什麼名人。大兒子很早就死了,二兒子嗣爵,但是二兒子沒有兒子,死後就絕嗣了。正始時期,才又讓大兒子荀緝的兒子嗣爵。但荀彪之後,就沒有什麼訊息了。

這對講究門第出身和家族延續的魏晉人士來說,他沒有後人,自然沒有吹捧他的必要。加上他之前行事風格謹慎,參與過的重要事情從不對外講,自然也不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