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郭嘉:正史中的“心機boy”,在演義裡卻被神化為鬼才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位神奇的人物,論智力,在諸葛亮出山以前他吊打各路神仙,號稱“鬼才”,“奇士”,更留下了“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說。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號稱“曹魏第一謀主”的郭嘉,郭奉孝。

可以說他的各種事跡在人們口口相傳中已經變得耳熟能詳了,像什麼水淹下邳,十勝十敗論袁紹曹操,預測孫策死於匹夫之手,遺計定遼東等等,那麼在正史中,他的表現真的如《三國演義》中這麼神奇嗎?接下來,就由八卦君來給大家一一揭曉吧。

郭嘉早年間並沒有什麼名氣,說他年少就看到了漢末天下大亂的形式,於是就藏匿自身的才華,秘密與才士俊傑相交往,而不和俗人接觸,導致很少有人知道有他這麼一號人存在,但是因為始終是個才學之士,就被司徒府徵辟了。這段時間郭嘉就在政府機構裡打醬油,後來去面見袁紹,別的不說,當時就給袁紹的謀士辛評,郭圖說了一堆袁紹的壞話,什麼“多端好要,好謀無決,非共濟天下之難,定王霸之業之人”,直聽得這兩個人皺眉頭。要知道當時的袁紹禮賢下士,把韓馥冷落的審配,田豐等人都積極任用,對於好的計策都是聽取並積極執行,膽略也不遜人下,所以才能驅逐韓馥,擊敗公孫瓚,奪取四州之地,而此時郭嘉就看出袁紹是個不可共舉大事之人,實在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按《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當然了,事實上的確是袁紹失敗了,但是袁紹的失敗並非如《演義》中所講的那麼戲劇化,而是多種因素影響之下所導致的失敗,要知道當時袁曹兩軍在官渡相持一百多天,曹操計程車兵每天都在叛逃,形式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樂觀。其實許攸的叛變引來曹操親自帶兵火燒烏巢也不是戰役的關鍵點,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袁紹部將高覽和張郃的臨陣投降,導致了袁紹大軍的崩潰最終導致了官渡的慘敗。在此之前,郭嘉所謂的“十勝十敗論”不過是為曹操加油打氣罷了,並沒有任何實質上戰略上的大作用。

而在決戰袁紹之前,郭嘉也曾經為曹操攻打呂布出謀劃策,按照《三國志》記載,當時曹操和呂布大戰兩月,而呂布還有一口氣,此時曹操的部隊也疲憊不堪,曹操打算就此撤退了。然而當時郭嘉和荀攸一起要求拿下呂布就在此刻,必須一鼓作氣打到底,得以讓曹操堅定作戰的決心徹底消滅呂布。《三國志。武帝紀》有這樣一條記載“時公連戰,士卒罷,欲還,用荀攸、郭嘉計,遂決泗、沂水以灌城。”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來了,水淹下邳,究竟是誰的主意,是曹操,還是荀攸,還是郭嘉?或者荀攸,郭嘉一起出的主意?我個人傾向於這是曹操自己的計策,而不是荀攸或者郭嘉他們的計策,首先很明顯,這個計策十分傷天害理,只要引水灌城,必然傷及無辜,並且淹沒大量農田,要知道河水的走向是無法人為控制的,你只有在選擇自己不會被淹的地形情況下,儘量讓河水衝向敵人,但是河水衝出來後不會只淹沒敵人,周遭的農田百姓統統都會遭殃的。只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才乾的出來,很明顯,這三個人只有曹操敢這麼做,畢竟都敢吃過人肉,肯定段位是不一樣的。

以上只是單純的推論,下面還有史料為據,按《三國志。荀攸傳》記載:“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而《三國志。郭嘉傳》亦載:“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擒布。”這兩段記載都只寫到了荀攸、郭嘉二人說服曹操急攻呂布,並沒有提到任何二人提及引水灌城之事,可見二人所謂的“計謀”就是急攻呂布,徹底消滅這個禍患,但此時曹操的部隊也已經疲憊不堪,不能再繼續高強度作戰了,為了達成荀攸、郭嘉的目的,曹操選擇了最不人道的方式,引水灌城,因此才會是“乃引沂、泗灌城”而不是什麼“用荀攸(或郭嘉)之計引水灌城”,而在《武帝紀》中也是將二人之計與引水灌城分開了,說明其實這兩人的計策並不是引水灌城而是堅持作戰。

而後《傅子》又有郭嘉料敵機先,勸說曹操東征劉備,料定袁紹必定不會趁機偷襲的記載,這也表明郭嘉算計謀劃之高深莫測,但很可惜的是,《傅子》這段記載大機率是編造的。因為我們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可以看到明確的記載:“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決定先打劉備,並且料定袁紹不會有所動作,都是曹操一個人的主意和計謀,並不是聽取了郭嘉的意見,所以關於郭嘉的這段記載,也是錯的。

郭嘉預測孫策死於匹夫之手,這一條倒是沒有差錯,但這並沒有多值得讓人驚歎,這種預測屬於是買彩票,蒙對了就厲害,猜錯了就垃圾。因為郭嘉從孫策的行為和性格中推斷出他這樣的人一定會死於非命,已經算是很厲害了,但是他只是給出這個判斷而已,至於死於非命,誰知道孫策哪年哪月才會死呢?等到孫策七八十歲死於非命你郭嘉的預測還算不算數呢?就連郭嘉也不敢說孫策一定會在哪年哪月死,如果孫策平日多做些防備,其實他根本不可能存在落單被刺客圍殺的局面,純屬就是自己作出來的,郭嘉估計也沒想到自己隨口一說孫策就這麼給面子的當場去世。所以後來裴松之先生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也說了,郭嘉預測這件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這件事純屬偶然,大家就不要拿出來爭論了。

當然了,從上面的那些事已經可以看出郭嘉的種種神蹟不實之處了,但郭嘉最為神蹟的一件事便是所謂的“遺計定遼東”彷彿真是算無遺策,死人亦能助曹操平定遼東,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你們還是被騙了。

所謂“郭嘉遺計定遼東”指的是曹操破袁紹及其諸子之後,還有袁尚一路逃跑到了遼西投奔當時烏桓首領蹋頓,多次入塞為患,於是曹操決定徹底消滅這群袁氏餘孽,然後郭嘉建議“兵貴神速,拋棄輜重輕兵掩襲”這一計謀。聽起來很美好,實際執行效果如何呢?我只能用差點變成故意送人頭來形容這個計策。

按照《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看看曹操面臨的情況吧,塞外道路不通,行軍困難,還沒到敵人的根據地,遠在200裡之外就已經被敵人發現了,輕兵掩襲重在“突襲”和“出其不意”,現在已經被敵人發現,“輕兵掩襲”變成了正兒八經的“硬碰硬”,完全失去了“突襲”的意義。而且最可怕的是敵眾我寡,我軍為了達到快速行軍的目的甚至大部分士兵放棄了防禦的鎧甲,史載“披甲者少”,簡直就是絕境之中的絕境,這能打贏?你去問問古今中外的兵法名家,幾個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翻盤吃雞的?相當於你在天命圈一打五,而且你的位置早就暴露了,還沒有任何三級頭三級甲。

奈何曹孟德就是運氣好到讓人懷疑他是不是開了外掛,當時張遼張文遠武德爆發,直接陣斬蹋頓,兩軍對陣你上來先把對面指揮部給掀翻了?遼神還是那個遼神,不愧是能讓江東小兒止哭的男人。《三國志。張遼傳》記載:“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絕地求生,誰可媲美曹孟德?曹操打完也是嚇出一身冷汗,差點人就交代在那兒了,所以回來趕緊賞賜那些不讓自己討伐烏丸的人,你們以後記得拉住我,我不想再經歷這麼刺激的事了。《曹瞞傳》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曹操也表示,我這次打贏了純粹是老天爺給面子,下次就不一定了,你們的建議是對的,以後不要怕給我進諫。所以可見郭嘉這種玩命的騷套路絕對稱不上什麼好計策,把自己置身於危難的計策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計策,郭嘉“算無遺策”的神話,我們一條條的駁斥,最終發現了這個人的真面目,實際上他並不是什麼戰略大師,連有效的戰術都難以有所提出,但郭嘉於人心的把控卻很厲害,也因此留下了種種預測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