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代的一首"元宵"詩,短短28字便寫盡了繁華與熱鬧,令人叫絕

說到古代的元宵,很多人都會想到“花燈”。

從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到歐陽修的“花市燈如晝”再到後來唐伯虎的“燈燒月下月如銀”,“燈”一直是元宵夜的主角。

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送孩兒燈,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

而除了“燈”,古代元宵還有哪些活動?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明代的“元宵詩”,描繪了元宵夜戲劇演唱的盛景,短短28字寫盡了繁華與熱鬧,令人叫絕。

《汴京元夕》李夢陽 〔明代〕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這首詩的作者李夢陽,可能大家並不太熟悉,他是明朝中期文學家,與何景明,邊貢,徐禎卿等人並稱“前七子”。

所謂“前七子”是為區別後來出現的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嘉靖七子”,也就是“後七子”。

這兩個文學流派都提倡復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明代中後期的文壇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作為“前七子”的主要代表人,李夢陽除了倡言復古,還提出了“真詩在民間”的主張,要求詩歌創作要深入民間生活,肯定了民歌對詩詞創作的影響。

這首《汴京元夕》描寫了汴京元宵夜的繁華景象,頗有幾分唐朝民歌竹枝詞的韻味,正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詩歌開頭兩句以互文見義的手法呈現了一幅爭妍鬥麗,熱鬧非凡的雜劇表演場景。

這裡的“中山”代指中原,而“燕”和“鄭”泛指北方,看似簡簡單單的地名,實際反映了當時雜劇傳播的盛況,也側面烘托了汴京之繁華。

而“互文”是古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上下兩句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像岑參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都採用了互文的手法,使畫面更加清晰,意境更加豐富。

李夢陽這裡也是如此,中山的伶人,鄭燕的歌女,穿著豔麗的服飾,在舞臺上爭妍鬥麗,各展其才,一下子便將讀者攝入了一種歡樂熱烈的氛圍中。

緊接著第三句,“齊唱憲王春樂府”,將這種熱鬧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憲王”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有燉,是明初著名的雜劇作家,在元雜劇創新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例如對唱、合唱、輪唱的形式便是他的首創。

本是民間表演,但是演唱的歌曲卻是皇室子弟所作,渲染了一種自上而下,普天同慶的歡樂氛圍。

中山孺子雄渾的聲音,鄭燕女姬婉轉的歌喉,也許還要加上現場觀眾的唱和,詩人並沒有著意刻畫,只是“齊唱”二字便足以令人遐想當時萬民同樂的場景。

最後一句“金梁橋外月如霜”,詩人宕開一筆,描繪了一幅清冷幽靜的畫面。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畫面與前文的熱鬧不相符合,其實並非如此,元宵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詠月”也是元宵的一大主題。

例如蘇味道的“明月逐人來”,蘇軾的“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辛棄疾的“玉壺光轉”等等,都寫到了“月”。

所以,詩人這裡以金梁橋外的月景圖結束全詩,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種朦朧唯美的意境,為這個元宵之夜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同時,因為有月光,前文那些熱鬧的場景,也顯得更加靈動清晰,可見詩人筆力不凡。

整首詩來看,緊扣“元夕”這一主題,從前三句的雜劇表演,到最後一句的月色光華,呈現了一幅有聲有色,靈動唯美的元宵圖景,短短28字寫盡了繁華與熱鬧,令人叫絕。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