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痛惜!陸遜“馬屁”設毒計,關羽兵敗走麥城!

作者:握中懸璧(公號同名),授權讀史釋出。點選此處可檢視上篇文章提起三國東吳的陸遜,人們對其瞭解大多僅限於夷陵之戰。誠然,縱向對比,他的名氣不如周瑜;橫向對比,名氣又不如諸葛亮和司馬懿。但其實,陸遜在三國後期,可以說是第一流的英傑。《三國志》中,除了三國君主以外,只有陸遜和諸葛亮被單獨列傳,可見作者陳壽對他的推崇。在軍事方面,即使強如諸葛武侯和司馬宣王,也都有過戰敗的記錄,但陸遜卻是出道即巔峰,一生未嘗敗績,實在是難能可貴。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東吳大都督這一職務位高權重,可以統領全國兵馬,而四代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機的《辯亡論》中說:“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儔入為腹心,出作股肱。”可能就是這一說法的由來。

其實這並不準確。東吳的都督不常設,只有戰時才有。周瑜在赤壁之戰時候為左都督,但同時有右都督程普制約他,只不過以左為尊,周瑜左都督地位更高,但遠沒到獨攬兵權的地步。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周瑜去世後,魯肅接替他領兵,但兵力只有四千多人,遠不到掌握全國兵馬的地步。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至於呂蒙,在襲取荊州之戰中倒是擔任過大都督,不過他這個大都督名不副實,因為他只率領先鋒,後續部隊則由宗室成員孫皎率領,而當孫權到達前線後,軍隊指揮權則轉移到孫權手中。權寤,謝蒙曰:“以卿為大督,命皎為後繼可也。”(資治通鑑漢紀第六十)權大笑,即遣濬將五千人往,果斬平之。(資治通鑑漢紀第六十)所以,這四人中,

只有陸遜真正擔任過名副其實的大都督,統帥五萬大軍,且沒有主君掣肘,並節制諸將,在軍中大權獨攬。

由此可見,孫權對於陸遜是多麼的信任。這與陸遜傑出的軍事水平是分不開的。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陸遜從小就展現出極強的能力,他在十幾歲時候就能將家族事務處理地井井有條,在步入仕途後,又因為剿滅山越反叛多次立功。俗話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陸遜對削弱山越勢力一事的處理極有成效。他的策略就是抽調精人口壯編成軍隊,老弱者則遷走補入戶籍。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山越人主要生活在山區,原本的環境比較惡劣,這樣安排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他們自然願意歸順,有了好的條件,誰願意叛亂呢,這樣就從根源上解決了問題。憑藉這些功勳,陸遜逐步走進了孫權的視野,而真正令他受到重用則是源於呂蒙的推薦。

在湘水之盟後,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作為《左傳》的忠實讀者,關羽肯定對口血未乾這個典故再清楚不過了,因此他對東吳是有戒備心的。為了麻痺關羽,呂蒙以生病為由離開前線,準備返回建業拜見孫權,商議圖謀南郡的計劃。當陸遜得知呂蒙即將返回建業後,就立刻前去與他會面。他對呂蒙說:“關羽虎視眈眈,而您卻離開前線,不怕出問題嗎?”由於襲取荊州是東吳最高機密,呂蒙不可能輕易透露,於是搪塞說:“你說得對,可是我病了沒辦法呀。”謂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陸遜回答說:“羽驕狂,聽到您生病的訊息肯定不再防備我們,而是去北伐曹魏,這時候只要我們發動突然襲擊,關羽猝不及防則必敗無疑。”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陸遜早猜到呂蒙是詐病,因此才會提出這個計策,否則若是真病的話就無法主持軍務,襲擊荊州的計劃也就無從談起了。呂蒙聽了這話心中一驚,這件事是絕密,陸遜不可能知道,但他和自己想的如出一轍。之前呂蒙不瞭解陸遜,但是英雄所見略同,現在他已經知道陸遜的真正才能了。

見到孫權後,呂蒙提出讓陸遜接替自己,原因就是陸遜聲名不顯卻才幹突出。驕傲自大是關羽的性格弱點,讓默默無聞的陸遜去對付他再合適不過了。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代蒙。(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關羽這種極度自信且目中無人性格的人,最喜歡聽奉承話。當初馬超投靠劉備時候已經名氣很大了,但關羽仍對其表示不屑,他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這種極其聰明的人,當然對關羽驕傲自大的性格瞭如指掌,他回答說:“馬超也就是英布彭越的水平,跟張飛差不多,還是不如你的。”隱約把關羽比作項羽了。關羽對此表示非常高興,並把諸葛亮的回信給眾人閱覽。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關羽把諸葛亮的書信給人傳閱一事,證明他胸無城府,警惕性不強,這件事肯定會傳到陸遜耳朵裡,由此他就很清楚如何對付關羽了。

一個成功的軍事家必然是心戰高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判斷敵人的心理活動,從而做出最好的選擇

,無論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如此。

城濮之戰不是晉國單獨作戰,晉軍身後還有齊軍和秦軍的聲援。而韓信破趙一戰中,他的身邊也有張耳這個助手。雖然這些外援不見得起到什麼重要作用,但至少能穩定軍心,也壯了聲勢。陸遜這裡就是要跟關羽表明:我就像城濮之戰裡的齊軍秦軍,就像韓信身邊的張耳,雖然不能幫您作戰,但可以做您的後援,您就放心打曹賊吧。聰明人說話就是不一樣,關羽飽讀詩書,肯定明白他的意思,這話簡直說到關羽心裡去了。陸遜這小子雖然名氣不大但態度好啊,自稱書生還表現得那麼謙虛,於是關羽徹底對他不再戒備了。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第二點也非常重要,陸遜說與您這樣德威並重的人為鄰我很高興,我願意為您傾盡全力。這其實是陸遜為關羽挖的一個坑,關羽落入了這個陷阱,不久之後他將付出沉重代價。喜鄰威德,樂自傾盡。(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在確認關羽已經中計之後,陸遜判斷時機已成熟,馬上向孫權彙報情況。孫權聽後大喜過望,立刻命呂蒙陸遜為先鋒進軍南郡,結果公安守將士仁和江陵守將糜芳不戰而降。士仁和糜芳是劉備的元從老臣,他們如此輕易投降,除了源自對關羽的厭惡和懼怕以外,更主要原因是東吳提前就對其展開了策反。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其中宜都郡最為關鍵的戰略要點就是

秭歸,守住這裡,就能徹底堵死關羽溯江而上返回益州的通道。

陸遜剿撫並用,順利收服了當地豪族文布、鄧凱。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現在關羽撤退的路線就只有一條了,也就是東三郡。從當陽北上,沿著漳水和沮水分別有兩條小路通向房陵,我們將其稱為沮水道和漳水道。不過這兩條路也走不通,孫權命朱然駐於臨沮,潘璋駐於夾石關。這樣,關羽最後的出路就被堵死了,他就像一頭困在籠中的猛虎,再也難以逃出昇天。沮水道和漳水道的交匯處就是麥城,關羽即將從這裡出發,走向他人生的終點。他最後選擇了漳水道,但很快就兵敗被擒,英雄就此落幕。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延伸閱讀:

偷襲荊州,東吳背盟是否明智?

關於東吳背盟偷襲荊州這件事,一直是比較吸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那麼它究竟對東吳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這要分角度來看,從單純軍事角度來看是完全正確的,結果上也是很好的,東吳收穫了南郡、零陵和武陵,再加上原本的江夏、桂陽和長沙,荊州七個郡等於拿下了六個,實力到達了巔峰。從地理位置方面看,荊州位於長江上游,對於揚州有天然的軍事優勢,東吳最後就是被荊州方向的王濬軍團所滅,而東路的王渾司馬伷軍團連長江都沒過。

歷史上,東南政權絕大多數都是被敵軍從荊州方向順江而下從而亡國

,從淮南方向南下的部隊頂多只能起到牽制作用,比如宋滅南唐、忽必烈滅宋、湘軍滅太平天國等。而揚州地區政權逆流而上消滅荊州政權,似乎只有朱元璋滅陳友諒這一個例子。至於五代十國時的南唐滅楚,是因為當時的楚國實在太弱,只佔據荊州南部而已。另一方面,單純從淮南方向進攻或者以此路為主力併成功例子也不多,似乎只有隋滅陳和燕王靖難。因此,

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對於東吳來說荊州確實極其重要。

但是從大戰略角度來看,取荊州對東吳來說並不是最優選擇。因為在三國爭霸局面下,二弱必須合力對抗一強,一旦聯盟出現內訌,只能被各個擊破。如果孫權希望取得天下,他就不該,也不能放棄聯盟,但是孫權骨子裡沒有這麼高追求,他只希望割據稱霸,也就是所謂的“桓文之業”。最初他就是這麼想的,而當時魯肅曾經表示過反對。魯肅是希望江東成就帝業的,所以他才會竭力維持同盟。但是呂蒙格局沒那麼高,他的策略正好符合孫權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定位,因此才會進攻荊州。但是,這也就決定了東吳政權已經不可能一統天下了,削弱了蜀漢後,曹魏以一敵二都不是問題,兩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吳蜀雙方對於聯盟關係,應該是可以互相信任的,《隆中對》作為蜀漢的國策,東吳肯定知道蜀漢對自己的態度是“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就算為破魏後提前佈局,這也太早了。魏國不滅,一切都是鏡花水月。諸葛亮後來派鄧芝出使東吳時候也說,等滅魏後我們兩家再戰不遲。這點也是孫權想明白形勢以後認可了的,可惜已經晚了。假如吳蜀滅魏平分天下能夠實現,那將是什麼局面呢?按照雙方協議是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而司隸則以函谷關為界,東面歸吳,西面歸蜀。就像下面這樣。

這件事歷史上有人做過了,在英布叛亂時,薛公就曾為劉邦推演局勢,他認為如果英布佔據東南後進攻中原的韓魏故地,那麼勝敗難料;如果進攻齊地那事情就大條了,當年六國故地就要全部丟掉了;如果英布進攻荊州方向的長沙國,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事實上他說的很正確英布最終選擇了下策,於是很快敗亡。

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上曰:“何謂上計?”

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

''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

''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

(史記黥布列傳)

從結果來看,薛公可謂非常有先見之明。那麼按照他的觀點,在理想中的吳蜀兩國對峙局面下,東吳可以說是英布上策和中策的結合體,甚至還要更多。等於同時佔據了燕地、齊地、韓地、魏地。在戰國時代就相當於秦國+趙國對抗齊楚燕韓魏的五國同盟,且五國聯盟可以同心協力,因此佔優勢的應該是東吳才對。因此,東吳進攻荊州是一種短期軍事上正確,長期戰略上短視的行為。從這一刻起,東吳就再也沒有機會問鼎天下了,孫策的臨終遺言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