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發現古人類“龍人”,腦容量與現代人相當

新人種 “ 龍人 ” 是如何被發現的?

開花植物是什麼時候開始 “ 稱霸 ” 天下的?

“ 植物龐貝城 ” 有哪些寶藏 ……

3 月 10 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釋出 “2021 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 評選結果,為人們揭開了這些奧秘。

“ 今年的十大進展涉及古脊椎動物學、地球化學、古植物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王永棟表示,這些成果展示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哈爾濱發現 14。6 萬年前新人種,他們是 “ 龍人 ”

本次釋出的 “ 十大進展 ” 從 26 項提名成果中評選而出,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其中,由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等人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完成的 “ 中國發現晚更新世一個新人種:龍人及其獨立第三演化支序 ” 格外吸引人眼球。

顱骨穹隆低矮,眼眶內部、鼻甲骨等結構儲存完整 ……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這塊頭骨化石最初發現於 1933 年,是在修建哈爾濱市東江橋時被發現的,現收藏於河北地質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研究認為,這塊頭骨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 “ 龍人 ”。

綜合結果表明,這塊頭骨化石距今至少 14。6 萬年,小於 30。9 萬年,這一時間段也正是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分開演化的關鍵時期。

“ 龍人 ” 長啥樣?研究人員分析,這塊頭骨很可能屬於一名 50 多歲的男性。該男子臉寬鼻子寬嘴巴寬、粗眉骨、雙眼深陷、牙很大。此外,腦部大小與現代人類一致。

“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龍人’兼具古老型人類特徵,同時又有非常進步的特徵。” 研究人員對這件頭骨開展了複雜的地球化學分析,發現龍人的腦容量達到 1420 毫升,屬於智人的腦容量範圍。和智人一樣,“ 龍人 ” 捕獵哺乳動物和鳥類,採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魚。

考慮到這塊頭骨主人的體型可能非常大,再加上其被發現的地點,研究人員認為 “ 龍人 ” 可能已經適應了惡劣的環境,這使他們能夠分散在亞洲各地。

龍人和我們什麼關係?研究團隊利用了演化生物學中最常用的系統分析的方法確定 “ 龍人 ” 的家譜位置。結果顯示,“ 龍人 ” 和此前在中國發現的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大荔人等古人類構成了東亞地區特有的一個新的演化支系。這一支系跟智人是一個姊妹群的關係,即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 中國地大物博,生態環境宜人,資源豐富,歷來是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匯之地’,特別是在人類演化的晚期階段。” 據季強說,未來,他們將在中國或者東亞地區進一步尋找 “ 龍人 ” 和智人共同的祖先。

△新聞釋出會現場

開花植物 “ 祖先 ” 曝光,破解達爾文的 “ 討厭之謎 ”

春天來了,百花盛開。那麼你知道,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嗎?

19 世紀的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開花植物(又稱被子植物)在約 1。3 億年前的白堊紀 “ 突然出現 ”,這似乎與進化論的觀點 “ 生物演化是漸進的 ” 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 “ 討厭之謎 ”。

△頒發榮譽證書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史恭樂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我國內蒙古發現了一類罕見的古植物化石。這些化石,揭開了被子植物起源謎團。

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快報記者看到了這些化石。自然界的花是五顏六色的,而眼前的化石卻是黑乎乎的,看著像木炭。一塊塊黑乎乎的石頭,究竟怎麼看出來它們是被子植物的 “ 祖先 ” 呢?

“ 它們雖然‘長得醜’,但儲存了很多寶貴的資訊。” 史恭樂介紹,透過重建化石植物的三維外觀形態和內部解剖結構,他們發現了一類已經絕滅的植物 —— 盔籽。它的種子有兩層珠被,這被認為是被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徵之一。研究結果顯示,盔籽具有類似被子植物原始類群的結構,是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也就是說,被子植物並不是突然大量出現的。

“ 雖然它們並不是真正的被子植物,但是已經具備了被子植物的一部分特徵,就解決了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之前是如何演化的,而且這一大類群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 2。5 到 2。6 億年,相當於把被子植物的祖先的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 1。3 億年。” 史恭樂說。

復原 3 億年前 “ 植物龐貝城 ”,瓢葉目植物 “ 認祖歸宗 ”

“ 轟 ……” 大約 3 億年前,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大地上生長著一片生機盎然的原始森林。這裡陽光充足,雨水豐潤,長滿了各種植物。忽然,一聲巨響讓這一片正孕育成煤的沼澤森林不復往日的靜謐。漫天的火山灰飄落下來,所有的樹木瞬間被封住了,盛極一時的森林王國就此終結。

3 億年後的某一天,幾位古生物學家來到烏達區,闖入了這片秘密之地,用幾十年的研究工作逐漸揭開了歷史的 “ 封印 ”,喚醒了這片森林所埋藏的遠古記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軍就是其中之一。

“ 這片原始森林所經歷的這一切,和 1713 年考古學家在義大利發現的古羅馬龐貝城的遭遇極其相似。” 鑑於此,王軍帶領的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烏海 “ 植物龐貝城 ”。王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植物龐貝城 ” 是一個化石寶庫,蘊藏著許多古植物世界的重要突破。

火山灰避免了動植物群落腐爛或者被其他生物吞噬,森林群落結構儲存完美。3 億年後,大量儲存完好的化石得以面世,其中就包括大量完整的瓢葉目植物化石。“ 從此,瓢葉目植物可以載入教科書。” 王軍說,這項研究揭開了困擾古生物學界近兩百年的謎題,讓古樹得以 “ 認祖歸宗 ”,更是體現了中國科學家以及中國化石在古生物領域的巨大貢獻。

“ 通常,化石中的植物都是躺著的。但是,烏達的化石是‘站著’的。很密集,每隔三五米就有一棵直立的植物樹幹。” 長期以來,王軍研究團隊先後蒐集了數萬餘塊古生物化石標本,對 “ 植物龐貝城 ” 中眾多植物化石形態和位置三維復原,在全世界首次繪製出了一張遠古森林的實際尺寸復原圖。

2021 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1、解鎖東亞長時間尺度下古人群動態演變和適應性基因演化

2、化石證據揭示苔蘚動物門起源於寒武紀早期

3、熱河哺乳形動物的挖掘趨同演化與脊柱的演化發育意義

4、內蒙古早白堊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謎

5、古生物脂類對不同古氣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蹤

6、晚古生代化石寶庫 “ 植物龐貝城 ” 系統研究

7、雪球地球冰期結束後全球古海洋環境的精細刻畫

8、古 - 中生代之交大氣 CO2 濃度升高與陸地生態系統擾動

9、中國發現晚更新世一個新人種:龍人及其獨立第三演化支序

10、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發現及其古地理意義

(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