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新春佳節,借父母一雙耳朵

虎年新春,人民日報新媒體與眾多網路媒體共同發起“聽媽媽的話”全網暖心互動。活動主辦方請網友跟媽媽多聊聊天,聽聽她的故事和嘮叨。如果今年沒回家,也請給媽媽多打電話說說心裡話,並且歡迎大家上傳照片、影片,分享與媽媽的故事,曬出與媽媽的通話。

都說中國人重視親情,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實際上,重視家庭倫理與親情觀念,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主題。只不過中國人對於父母的感恩之心,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我們很少像西方人那樣,把“愛你”掛在嘴邊(年青一代也許有所改變),又或者,做得多說得少。總體上,親子之愛的表達較為內斂含蓄。

隨著社會經濟的極速發展變化,家庭觀親情觀面臨轉型,代際交往的方式也隨之改變。一是更多人成年後離開原生家庭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告別了父母的耳提面命,與家裡的聯絡依賴於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因此家裡得到的資訊多少取決於你想讓父母知道多少。二是年輕人更強調個人獨立生活空間,即使同在一個城市,許多人傾向於不與父母同住。不少年輕人甚至認為,與父母住處的最佳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湯送到老人手中還不會降溫變涼)——對父母生活上保持照顧,又享有充分自主權。

從傳統上講,兒女對父母的贍養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而現在許多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大,年輕人自顧不暇,孝心更多體現為“精神贍養”,比如跟父母打電話、微信聊天,詢問父母健康狀況,談論自己的學習生活。但不少年輕人喜歡“報喜不報憂”,不順心的事更多選擇與親近的朋友或者同學聊。與父母的“代溝”,不在於通話次數的多少,而在於話題的狹窄和有限,比如一般只聊生活,而關於價值觀的“精神對話”較少。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依然是當代親子關係面臨的重要課題。

要做到有效溝通,第一步恐怕還是要學習做耐心的傾聽者。像“聽媽媽的話”這樣的活動,重點並不是對媽媽的話言聽計從,或者做個“媽寶”才叫孝順,而是在母親有表達傾訴欲時,學會傾聽。媽媽們也許有說得不對的地方,甚至絮絮叨叨讓人煩躁,但有時老人只是需要你的耳朵,需要電話那頭兒女的一點時間。人們常說養育之恩當湧泉相報,與父母聚少離多,借給她老人家一雙耳朵又何妨?

當然,不僅要聽媽媽的話,爸爸也常常需要找人傾訴。我們說高質量的親情交流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父母換位思考,努力跟上年輕人的所想所思甚至行為方式,這是孩子願意聽你說、願意跟你講的關鍵。生活中常常可見那些與子女無話不談的“潮爸”“潮媽”,這樣的家庭,大多平時就氣氛民主、交流平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信賴關係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需要日積月累,需要父母自己做好表率——不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父母與祖輩、父母與親友之間也是如此。

(原題為《新春佳節,借父母一雙耳朵》作者 呂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