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日記寫下言行,語錄承載思想

日記,小嘉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寫過。

作為年輕人的小嘉,其實在小學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寫日記了。

每次老師佈置日記作業,都能令小嘉不開心上好幾天。

面對這種情況,小嘉要麼找各種理由逃脫,要麼就上網抄一些。

每每到了這個時候,小嘉就會憤憤不平的想:

究竟是誰發明了日記,害的自己要花時間去寫。

本著這樣的心思,小嘉就去查閱了很多資,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正經的說,“日記”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漢朝。

“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

翻譯一下就是:把你有過錯的地方寫下來,每天都會有記錄。

這就是“日記”最開始的意思。

後來呢,我們把每天記事的本子,或者每天的事情的記錄為“日記”。

有人說,日記不過是記錄性的文體的一種。

這種記錄體沒什麼意思,最多就是記錄一下生活所見、所知、所思、所想。

一開始小嘉也是這樣想的,但後來被一些文學思想的著作狠狠地打臉了。

因為,小嘉發現在記錄性文體中,有一種文體叫語錄體。

它是用來記錄人言行的。

再去深究這種文體,我們就會發現:

它常常是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先生的言行,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

這類文體的代表作有《論語》以及諸多佛經。

所以,其實記錄性文體,並不是大家想像一樣,是一篇篇流水賬。

恰恰是這樣的語錄,能記錄下聖人和佛陀傳道弘法的深邃思想。

而我們這些末學後進,則可以從這些語錄中,一窺聖人言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當小嘉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彷彿跨越時空,在與一位敦厚寬仁的長者在聊天。

而《論語》全篇,基本上都是這樣。

瞭解到了這,小嘉再回看自己的日記。

或許,慘不忍睹的真正原因,不是日記這個文體本身。

而是小嘉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聖人、佛陀完全沒法比吧。

當然,其實一件事物是有好有壞的。

小嘉在回看日記的時候,反而覺得是一件幸事。

偶然能被帶回小時候的回憶,是多麼單純而美好。

好像尋到匆忙流逝的時間中的一道裂縫,感受片刻寧靜。

看著自己幼稚的字型,歪歪扭扭的寫下對心上人的喜歡。

看著錯字病句裡,透露出的童貞情感。

大概,日記就是給以後的自己看的吧。

而日記跨越時間的長河,會變得彌足珍貴。

因為,它記錄的是我們的過去言行。

而語錄體的文章更加珍貴。

它記錄的,是我們接觸不到的思想,和偉大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