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毛烏素沙漠:中國首個將消失的沙漠,其中80%已被覆蓋成綠洲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素有中國母親河之稱的黃河,在幾千年前她的河水還很清澈,黃土高原地區也覆蓋著很多植被,詩歌《伐檀》就有記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大概意思就是說,人們砍伐樹木,把木頭堆放在河邊,河水清澈泛著微波。

《伐檀》出自《詩經·國風·魏風》,也就是先秦時期魏國當地流傳的詩歌。當時的魏國就在河南開封一帶,詩句中描寫的河水,很可能指的是黃河。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如果她是現在這番渾濁的模樣,又如何孕育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呢?

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就像黃河慢慢變渾濁一樣,很多肥沃的土地都變成了沙漠,比如我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據考證,它在公元5世紀左右還是一片水草豐美的牧場,而毛烏素沙漠南部,曾經是匈奴人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可是由於人類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墾荒、再加上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原變成了荒蕪的沙漠。

據史書記載,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毛烏素沙漠就已經出現了積沙的情況。但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在一兩千年風沙的侵蝕下,毛烏素沙漠到了明清時期,已經一片黃沙。

在治理風沙之前,位於陝西榆林和內蒙古之間的毛烏素沙漠,面積一度高達4。22萬平方公里,並且有繼續擴張的傾向。如果不加以治理,毛烏素沙漠的面積肯定會繼續變大,蠶食人類的耕地。不過,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毛烏素沙漠其中有80%已被覆蓋成綠洲,它是中國首個將消失的沙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西北人防風治沙的措施。

1959年,毛烏素沙漠一帶就已經展開了治理沙漠的行動。當時的人們大力種植防風林,把河水引過來,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沙漠改造運動。剛開始沒有國家的統籌安排,治沙行動是民間自動發起,一些企業紛紛投資,然後政府提供幫助。治沙行動形成一定規模之後,寧夏、陝西、內蒙古三個省的政府開始執行規劃並且統籌指導,在國家的統一安排下,毛烏素沙漠改造運動進展喜人。

從1960年到2013年,當地人民努力了半個世紀,讓流沙被迫“停下”自己的步伐,曾經一眼望去全是黃沙的毛烏素沙漠充滿了綠意。拿陝西北部曾經飽受荒漠風沙侵害的榆林市舉例子,榆林市在毛烏素沙漠腹地建造面積一萬畝以上的林地,一共有165片;還種植了4條大型的防風林,總長度超過1500公里。植樹造林總面積高達1629萬畝,600多萬畝的流沙得到固定,佔全市境內流沙面積的70%。

在人們不懈的努力下,榆林市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從改造沙漠前的0。9%上升到25%,這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森林覆蓋率的上升,讓原本頻繁風沙的天氣逐漸減少。上個世紀60年代,榆林市一年會有20多天的沙塵天氣,如今已經下降到了不足10天。

根據國家的資料統計,21世紀初期毛烏素沙漠已經有80%的面積得到有效治理,黃沙被固定水土不再流失,自然生長的植被慢慢增加,使得當地的氣候發生了改變,加上本身毛烏素沙漠一帶就已經擁有良好的降雨量,讓這裡的氣候和環境開始良性迴圈。良好的氣候,使得很多沙地慢慢變成草地,如今榆林市已經在毛烏素沙漠的腹地開墾了160萬畝新的農田,沙漠之都已經慢慢變成沙漠綠洲!

隨著時間的推移,毛烏素沙漠的面積還在逐步減少,2020年4月份陝西省林業局,公佈了一個讓人們振奮的訊息。經過幾十年的風沙治理,榆林市沙漠化土地的治理率已經上升到93。24%,這樣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將從陝西省消失,而下一步就是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

沙漠變成綠洲之後,開始回饋人類,為沙漠改造運動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們,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勝利的果實了。在合理的規劃下,毛烏素沙漠綠化改造後的土地,已經可以種植農作物,馬鈴薯成了這裡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

相信隨著我國治沙工程的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沙漠變成良田。但這份成功是成千上萬人幾十年如一日植樹造林才換來的,我們這些後來的人更應珍惜前輩的成果,好好愛護環境。

參考資料:《毛烏素沙漠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