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中國即將消失的沙漠, 沙漠面積比海南島還大, 80%被綠色覆蓋

大家都知道,我國雖然地大物博,卻飽受

荒漠化和沙漠化

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大片的土地只能荒廢,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雖然“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景觀十分壯美,但是

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的趨勢

卻使我們必須要有所作為。就這樣,一批又一批治沙人一頭扎進了荒漠,開始了

“沙漠改造計劃”

“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

在人們的不懈努力下,

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出現了,它就是毛烏素沙漠。

這片沙漠的

面積比海南島還大

,並且有著“最年輕的沙漠”的稱號,如今卻有80%都被綠色覆蓋著,“轉化”非常的成功。

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

毛烏素沙漠也叫作

鄂爾多斯沙地

,在蒙古語當中有著“壞水”的意思,其名字起源於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海則灘毛烏素村,因此大家可以將這裡當做一切的起點。

這片沙漠的

面積大約為4.22萬平方千米

,相較於

海南省3.54萬平方千米

的陸地面積,確實大一些。

真正的

毛烏素沙漠其實是橫跨內蒙古、陝西和寧夏

三個省份的,不過目前陝西的“治沙”成果最為突出,所以位於

陝西省

的那一部分出鏡率最高。

毛烏素沙漠的位置

當然,寧夏和內蒙古的治沙工作也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內蒙古

自治區鄂爾多斯的農民過去一直在毛烏素沙漠當中廣泛

種植沙柳

,不僅起到了綠化沙漠的作用,還獲得了不錯的

經濟效益

。那麼,在人們開始治沙之前,

毛烏素沙漠的歷史

又是怎樣的呢?

沙柳

首先從嚴格意義上來說,

中國的八大沙漠當中並沒有毛烏素沙漠

,它常常被劃分到中國四大沙地當中。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毛烏素沙漠從本質來說,並非是純天然的,在古時候,它的沙漠面積非常小,絕大部分都是綠洲。

根據考古的研究資料來看,在

距今3500到2200年前

,毛烏素沙漠地區就出現了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其主要是以

遊牧業

為主的。

並且根據土層當中化石炭屑含量等測定結果,能得出毛烏素沙漠在那時的土壤情況非常不錯,拋開肥率不說,起碼是不可能缺水的。

鄂爾多斯青銅文化

中國的歷史文獻當中有不少對毛烏素沙漠的記載,最早的應該出自於

《太平御覽》

,從匈奴首領的讚美之詞來看,

那時毛烏素沙漠的生態環境還是相當不錯的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唐朝的貞觀年間。

太平御覽

自唐中葉之後,

毛烏素沙漠開始走上了沙化的道路

,短短百年之間,這片曾經水草豐茂的綠洲環境不斷惡化,漸漸成為了

“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

的存在。

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唐貞觀四年時,東突厥歸降然後在這裡安家,

在長期的過度放牧的影響下,對草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過度放牧會使草場退化

此後的

宋元明清

,毛烏素沙漠就開始以穩定的速度

不斷擴大

,以清朝為例,不僅氣候異常適合沙漠擴大,清政府的諸多舉措也加劇了這一情況。

因為在初期,清政府就讓

大量的人口

前往內蒙古西部開展農業活動,到了後來帝國主義入侵,清政府又下令

“開放蒙禁”

。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毛烏素沙漠地區的情況依舊不樂觀。

據公開資料顯示,解放初期的榆林全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流沙吞沒農田面積120萬畝,沙區僅存的165萬畝農田也處於沙丘包圍之中,390萬畝牧場沙化、鹽漬化、退化嚴重。

曾經的毛烏素沙漠

那麼,毛烏素沙漠到底經歷了什麼,竟然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如今的毛烏素沙漠又到底有多綠?

毛烏素沙漠的現狀

毛烏素沙漠的治理

其實從很早就開始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

,國家將改造沙漠的專案提上了日程。在這幾十年間,不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治沙做出貢獻,最終到了本世紀初時,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得到了治理,近80%的地區被綠色覆蓋。

沙漠變綠洲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主要以

陝西省榆林市的毛烏素沙漠治理

為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陝北防沙造林局的成立,標誌著人們對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開始。

最初人們對毛烏素沙漠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

固沙、引水拉沙、發展灌溉

等,那時的通訊條件很差,出入的道路又不方便,所以治沙顯得異常艱難。

引水拉沙

到了1959年時,榆林政府實行了

治沙補貼的政策

,並且建立了

國營林場

,讓治沙不再侷限於引水拉沙,而是動員人們一起

植樹造林

。就這樣,

毛烏素沙漠進入了全民治沙

的境地,大量的農民帶著樹苗深入了這片不毛之地,開始種起了樹。

植樹造林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堅持之下,

毛烏素沙漠地區的防風林帶

被建了起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期間,人們不僅會種樹,在部分尚未實現“轉化”的地區,還會使用

草方格來涵養水源

榆林地區的防風林帶

如今我們再去回顧毛烏素沙漠漸漸變綠的歷史,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其實是

“三分靠運氣,七分靠打拼”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裡說的三分運氣

就是

毛烏素沙漠的自然條件

,咱們在上文中說了這裡在歷史上是水草豐美的綠洲,而且由於它的“年輕”,使其

依舊儲存著一些天然的“海子”

不僅如此,毛烏素沙漠的

地下水位也比較高

,這就意味著植樹造林顯得更加容易,畢竟稍微深挖一下,底部的沙子都是比較溼潤的。

沙漠地下水

至於

七分靠打拼,指的就是人們對治沙工程的付出了。

在這漫漫六十載的治沙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堅定不移的

治沙人

以1974年

榆林補浪河女子治沙連

為例,這個隊伍當中的54為女性,當時平均年齡只有18歲,但卻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荒無人煙的沙漠中。

資料顯示補浪河女子治沙連住進柳笆庵子,自帶乾糧和水,僅靠人拉肩扛,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沙固沙林帶33條,在毛烏素沙漠上織出一片綠色,治沙14400畝,開闢出2萬多畝沙漠綠洲。

補浪河女子治沙連

因此毛烏素沙漠

從沙漠變為綠洲的果實,是無數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換來的

,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中國人不論面臨什麼,都“不信命”,只要有改變的機會,我們必然會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如今的毛烏素沙漠不僅變得越來越綠,還為當地帶來了

極高的經濟效益

,可以說是將

“治沙”與“治貧”雙管齊下

了,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沙產業。

如今的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的沙產業

依舊以榆林市為例,在治沙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後,當地就進入了

生態建設全面發展

的階段,建立了

沙化土地資產產權制度

,讓更多的企業進入了治沙領域中。目前榆林的治沙企業高達50多家,總經營面積為100多萬畝。

除此之外,當地還非常重視

科技治理

,當地的林業部門一直在探索如何

科學治沙

,尋找更合適的種植品種。

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會長張應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提到,

最初的治沙非常的不順利

,因為在沙漠中種樹還是有著頗多意外因素的。

治沙需要智慧和科技

在這種情況下,他走訪了許多

科研院所

,希望得到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

沙漠種樹的關鍵

,是要先將水分留存下來,不然灌溉的再多,樹苗都會難以成活。後來不僅治沙取得了成功,並且來自他治沙基地當中的

長柄扁桃種子

還跟著我國的宇航員一起進入了太空之中。

張應龍

咱們常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些年人們在毛烏素沙漠的付出,確實

將這裡的黃沙,全都變成了“黃金”

,而我們也應該向所有為治沙付出辛勞汗水的

治沙英雄

們致以最崇高的

敬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