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藝評論 |《世界遺產漫步》:中外合拍,第一視角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一對夫妻同遊麗江古城,一對母子欣賞杭州美景,一對兄妹去鼓浪嶼散心,同樣的角色放在中國各大城市熙熙攘攘的遊客裡都不足為奇,但這幾個人眼中的風景卻被拍成了一部面向國際的紀錄片,向外國觀眾講述著中國故事。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日本放送協會(NHK)聯合攝製的紀錄片《世界遺產漫步》,就用這樣普普通通的三組“遊客”視角,拍出了一部呈現中國文化遺產、領略中國風光美景的國際傳播佳作。該片將目光投向雲南麗江、廈門鼓浪嶼、浙江杭州等文化名城,以創新的第一視角主觀畫面,帶領觀眾“沉浸式”雲遊中國。

與很多宏大視角的紀錄片作品不同,《世界遺產漫步》所體現出的細膩、真實,宛如一本清新動人的遊記,吹開了中國世界遺產地之美。該紀錄片目前已經在CCTV-9紀錄頻道和NHK電視臺4K頻道、BS精品頻道進行多次播出,不僅給外國觀眾帶去了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也給中國國際傳播方式打開了不一樣的新思路。

全主觀鏡頭打造VR般的視覺享受

第一視角紀錄片的形式,在國際傳播作品中並不多見。尤其是面對“世界遺產”這類議題,以往的影視作品為求權威性、嚴肅性,多傾向於採用宏大視角。但《世界遺產漫步》所體現出來的是同類主題紀錄片中前所未有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該片中,所有的鏡頭都以講述者“我”的主觀視角來拍攝。而這個講述者“我”,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而是普普通通的一對夫妻、一對母子、一對兄妹,與觀眾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沒有什麼不同。主人公身影並不會在紀錄片當中出現,因為攝像機好像就在他們手中,甚至已經與他們的眼睛合為一體,帶著我們一路遊覽,四處體驗,同時聽他們互相交流著路上的所思所感。

從拍攝方式來看,該紀錄片更像是一篇個人視角的遊記,是充滿感性的、有趣的,甚至偶爾是充滿幻想的。例如在麗江篇,女主人公幻想變成一隻貓來感受這座城市,於是鏡頭突然變得很低,從古城裡的房簷上跳躍到石板路旁,畫面裡只能看到行人來來往往的腳。那一刻,正在觀看紀錄片的觀眾彷彿也跟著變成了一隻貓,從不一樣的角度看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而在鼓浪嶼篇,我們聽到哥哥對妹妹說:“琦琦,你試著想象一下,想象著自己在空中自由地翱翔。”於是下一秒,鏡頭真的變成了一隻鳥,越飛越高,飛過了八卦樓、日光巖,盤旋在鼓浪嶼山水美景上空。觀眾在上天入水的“漫步”過程中,立體地感受到中國世界遺產地的風景奇觀。

這正是《世界遺產漫步》帶來的一種溫和的、慢節奏的,但卻同時具有顛覆性的觀看體驗。觀眾不再是第三人視角的旁觀者,而是不知不覺地將自己代入了故事主角,遊歷一座座城市,觀察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美食美景,獲得了一種“沉浸式”的,類似VR影片一般的視覺享受。

鮮活而個體化的敘事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近年來我國在人文紀錄片領域不斷創新敘事風格,使用國際通行的視聽語言,力爭突破“自說自話”的困境,突破認知壁壘,獲得與國際社會大眾的共鳴。

《世界遺產漫步》呈現出了一股敘事的“清流”。該紀錄片既沒有陷入自我表達的主觀誇大,也沒有放任“他者”表述的居高臨下,而是將個體的人作為敘事主體,用平視的視角如實地記錄風景、記錄生活,符合國際社會大眾的欣賞和接受習慣。從對外傳播效果的意義上來說,這種個人化敘事更加貼近尊崇“個人真實”的西方文化傳統,是一種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策略。

從紀錄片內容來看,個人化敘事帶來了大量生動的細節和平實的影像,沒有超出一般大眾經驗和認知的範圍。在已經播出的三集紀錄片中,陸續呈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風景名勝,中國傳統的茶館、絹扇、古琴和玉文化,應用了最新科技的無人酒店,鼓浪嶼特色美食“麻餈”、福建特色的木偶戲等等,有傳統、有現代,有熱鬧的大街小巷,也有安靜的博物館。以主人公的所見所聞為紐帶,節目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及現代的生活方式,巧妙落實到個體的觀看與感受之中,褪去了高高在上的“說教”式語態,運用創新的敘事策略和智慧,達成了中西方話語體系的融通,實現了對國際社會大眾接受習慣的觀照。

這種“國際視角”的資訊呈現手段,有效消除了外國觀眾在接受中國故事時的認知壁壘,保證中國故事與中國影像能夠在呈現在國際觀眾眼前的同時,還能切實抵達他們的內心。

中外合拍、紀實+劇情開啟國際傳播新思路

作為中外合拍作品,該紀錄片有別於傳統的紀錄片,不僅是合作模式、拍攝方式、技術手段進行了改進,在節目樣態上也實現了合力創新,將故事劇情與紀錄片結合,拓展了紀錄片的外延空間。從宏大敘事到人物遊記,從俯瞰視角到平視視角,從紀錄片到“紀實+”,這是《世界遺產漫步》的新特色,也是我國創新國際傳播手段、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開拓性探索。

《世界遺產漫步》每一集的講述主體都是兩個人,在交流和對話之中,自然地將兩人的情感故事融入了紀錄片中。麗江篇有夫妻相處的心路歷程、鼓浪嶼篇有年輕人追求理想的決心、杭州篇有母親和兒子心心相依的親情故事,這些劇情中所體現出的情感都是國內外觀眾的共同語言。

儘管不同國家有著歷史傳統、文化習俗和社會制度的眾多差異,但人類的內心情感始終相通。紀錄片《世界遺產漫步》以情感為橋樑,贏得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共感共情”,透過創新的影像修辭手段,將原本概念化、符號化的“硬”內容,轉換成了國內外觀眾都能夠輕易感知、產生共情的文字,打開了國際傳播的新思路,為當前中國題材紀錄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啟示。

據悉,除了已經制作完成並播出的麗江篇、鼓浪嶼篇、杭州篇三集節目之外,後續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還將繼續採用國際合作的方式,用8K技術拍攝中國的世界遺產,推動“中國故事”進一步走向國際舞臺。

作者:黃典林(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策劃:王彥

編輯:商慧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