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帝國間的無間道,吐蕃國相尚結贊巧施連環計,端掉唐朝三大猛將

前言:自古以來,國家與國家之間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刀兵群毆,往往還輔以“文鬥”之策,遠在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就非常精彩,各種計謀令人眼花繚亂。不過,有人說了,吐蕃遠離中原,只是個少數民族政權,難不成也會這一套?還別說,人家不僅會,玩得還挺好。

事件的歷史背景

說起吐蕃,那可是唐帝國的老對頭了,唐朝初立之時,二者就已經刀兵相見。只是,唐朝朝廷採取了刀劍加懷柔的政策,採取了和親之策,二者有一段時間裡,相對和平。

唐高宗時期,吐蕃與唐朝的矛盾日益加深,起因是遠在西北的鮮卑族政權吐谷渾。當時,吐蕃崛起,沒事就拿吐谷渾練手,打得吐谷渾滿地找牙。於是,吐谷渾就求助於自己的大哥唐朝,眼看小弟被揍得鼻青臉腫,唐高宗李治面子上掛不住,就派薛仁貴前往討伐,誰知由於己方的內鬥,配合出了問題,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朝無奈,不想再興兵事,後期將吐谷渾逐漸外遷,吐蕃也就完全佔領了吐谷渾故地。

強盛時期的吐蕃

至於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時期,雙方你來我往,打打和和,一直都沒消停過。玄宗即位後,前期還好,相對和平,中期時,李隆基個人野心膨脹,開始對吐蕃長期用兵,雙方陷入了消耗戰。當然,吐蕃的底子是比較薄的,這個時期,吃盡了苦頭。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力大幅度下降,吐蕃卻依然勢頭迅猛,不但長期霸佔河西走廊,唐朝在西域的勢力範圍也幾乎被吐蕃吞併殆盡。大亂之後,唐朝國力衰微,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找吐蕃約架,可吐蕃卻不閒著,西南、西北,狼煙四起,使唐朝朝廷焦頭爛額。唐德宗時期,唐朝國內藩鎮林立,政令不通,可皇帝還得被吐蕃威脅,一來二去,唐德宗就有了和平的願望。再加上,安史之亂期間,時為太子的唐德宗還曾經與回紇結下了樑子,他也想透過吐蕃,牽制回紇的力量,就這樣,這個心態給了吐蕃國相尚結贊不少機會,為後面的事情發生形成了鋪墊。

安史之亂

一招幼稚的反間計,猛將李晟坐了冷板凳

李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還值得尚結贊費如此心機?李晟此人,幹下的露臉事不止一件兩件,為了使人物更加鮮活,咱就挑一兩件來說說吧。

第一件事,李晟是唐德宗的救命恩人。眾所周知,一場涇原兵變,唐德宗被叛軍團團包圍,差點餓死在一座小小的縣城中,要不是李懷光及時出兵,恐怕唐德宗要為國殉難。可是,李懷光救駕後卻也造了反。所以,後面唐德宗可謂是命途多舛,後面的故事太長,不是咱今天的重點,不多贅述,反正後期保護皇帝的任務就輪到了李晟的身上。所以,唐德宗對李晟有感恩之心,對他非常器重。

唐朝是坐在政變火山口上的朝代

第二件事,李晟對吐蕃瞭若指掌,長期與吐蕃周旋,使吐蕃吃了不少大虧。比如汧城之戰,論兵力,吐蕃遠勝於唐朝,可李晟沉著應戰,給吐蕃軍隊一個伏擊遊戲,使尚結贊灰頭土臉。李晟特意安排部將王佖,敵人從城下透過之時,千萬不要攻擊前軍,即使他們前軍被打敗,主力也會捲土而來,要等到前軍通過後,看到舉五方旗,穿虎豹衣的,這是他們的中軍,出其不意地攻擊中軍,一定會取得大捷。王佖依計行事,果然,吐蕃軍隊大敗,且難以組織反擊,四處潰散,由於唐軍士兵不認識尚結贊,才使他漏網。多次被擊敗,尚結贊深知李晟的威脅,不除掉他,恐怕吐蕃沒便宜可佔。於是,一條反間計應心而生。

不久,尚結贊集結兩萬軍隊,浩浩蕩蕩來到了鳳翔附近。與往日不同,這次吐蕃軍隊居然秋毫無犯,非常的規矩。難不成,他們改掉了搶劫的毛病,洗心革面了?錯了,這只是一場“秀”而已,是為後面的反間計做準備。

吐蕃人形象

吐蕃士兵雲集於鳳翔城下,城內士兵頓時緊張起來,還以為一場大戰即將來臨。誰知,吐蕃士兵並未動手,尚結贊拍馬前來,對著城樓上計程車兵說:李令公既然請我前來,為何不開啟城門犒賞一下我的部下呢?聽了這話,士兵們一頭霧水,頓時開始竊竊私語,都以為李晟與吐蕃人有隱情,沒想到,那時候計程車兵就挺八卦的,傳播得非常快。李晟聽說後,不以為意,他知道,這只是尚結讚的反間計罷了,而且做得那麼小兒科。接下來的時間,李晟把這個反間計忘到了九霄雲外,繼續與吐蕃作戰。可是,他倒是不在意,卻堵不住周圍人的悠悠之口。很快,朝廷裡的政敵發力,李晟的地位岌岌可危。

知道情況的李晟,非常驚慌,為了自保,他派子弟前往京城,向皇帝表明心跡,準備遠離官場,削髮為僧。可是,唐德宗卻沒批准,或許他還念著李晟的救命之恩。唐德宗把李晟叫到了身邊,一番客套後,李晟懂了,他的帶兵日子已經接近尾聲,留給他的就是垃圾時間了。就這樣,看似幼稚的反間計,卻成功為吐蕃移開了一個死敵。

唐軍影視形象

平涼會盟,一場和談秀,差點要了大將渾瑊的命

李晟既然已經下臺,吐蕃是不是該消停了?不急,威脅多著呢,尚結贊瞄上了渾瑊。此人也是一員悍將,常年在西北活動,與吐蕃有不解之緣。當時,李晟攻佔吐蕃軍事重鎮摧沙堡時,渾瑊也進行了策應。可以說,渾瑊的戰鬥力,還是令尚結贊頗為忌憚的,既然如此,對於吐蕃來說,此人也得除掉。

當時,關於朝廷與吐蕃的關係是分成兩派的,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鷹派和鴿派。不用說,李晟和渾瑊長期與吐蕃作戰,自然是主張與吐蕃保持敵對的。可是,最關鍵的態度就是來自於皇帝。唐德宗選擇了與吐蕃和解,因為他的心裡對回紇恨之入骨,希望能夠與吐蕃一起對付回紇。既然老闆都是這態度,雙方和平的曙光也就來了,可是,唐德宗沒想到的是,這是尚結贊挖下的一個坑。

其實,原先尚結讚的胃口更大,他是想透過這場會盟,把那些與吐蕃不友好的朝臣一鍋燴了。只是,唐朝朝廷沒答應派那麼多人去,而只是派渾瑊代表朝廷前往會盟。剛開始,雙方準備在清水會盟,可是,吐蕃變卦了,要求將地址改在土梨樹,渾瑊長期處於行伍之中,自然會研究一下吐蕃的提議,他覺得土梨樹地勢險惡,視線不好,容易佈置伏兵,拒絕了吐蕃的提議。經過多次協商,會盟地點終於確定在平涼。這就是史書上說的“平涼會盟”。

吐蕃武士

臨行前,李晟非常憂慮,對渾瑊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要小心。可是,唐德宗卻不是這麼看,他覺得既然會盟就要拿出誠意,囑咐渾瑊不要做出傷害會盟的事情來。那麼,渾瑊到底是聽了誰的呢?很遺憾,他聽了老闆的,對敵人的威脅評估不足。準備前往會盟地時,渾瑊的部將駱元光有些擔心,強烈要求領兵前往策應,以防不測。可是,渾瑊卻想起了老闆的囑咐,對駱元光的話不以為然。可是,幸運的是,這位駱元光卻是個一根筋,不聽領導的安排,領著大軍偷偷跟在後面。雖然渾瑊有所察覺,但人家畢竟是為自己好,也沒再阻攔。

吐蕃騎兵

按照約定,雙方設立高壇,準備祭天,舉行會盟儀式。吐蕃三千甲士站在一側,唐軍三千甲士站在另一側,不同的是,唐軍只有三千,而吐蕃卻在附近埋伏了好幾萬人。儀式馬上開始,雙方更換衣服。誰知,外面一陣吵鬧,有著豐富軍旅經驗的渾瑊頓時覺得不妙。說時遲那時快,他就衝出營帳,看到了一匹馬在附近,於是翻身上馬,只是,他這時才發現,馬上竟然沒有馬鞍和馬鐙,把屁股硌得生疼。畢竟逃命要緊,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一陣狂奔,他跑進了駱元光的大營。這位駱元光不愧為專業人士,早就在軍營周圍設定了高高的柵欄,且挖了深深的壕溝。吐蕃追軍剛到,一陣箭雨過去,被射倒了一大批,眼看唐軍的營壘難以攻取,吐蕃軍只好暫時退去。就這樣,渾瑊撿了一條命。

唐軍嚴陣以待

不用說,在朝中翹首以盼的唐德宗,這次被狠狠地打了一次臉,唐朝與吐蕃的和平就這樣以鬧劇收場。

處理戰俘,一句看似不經意的抹黑,悍將馬燧黯然退場

跑掉了渾瑊,尚結贊十分遺憾,沒想到多日的謀劃,竟然只摟到了一群小蝦米,僅有的一條大魚還給溜了。不過,這位漢化程度很高的吐蕃國相確實是個老狐狸,眼珠一轉,又心生一計。

他偷偷打聽了一下,原來這幫不顯眼的俘虜裡,唐朝大將馬燧的侄子也在其中。於是乎,一場抹黑式的政治秀再次上演。尚結贊對這些戰俘說:我本來已經準備好了囚車,打算把渾瑊抓走,獻給我們的國王,誰知道,只抓了你們一群小嘍囉,要你們有什麼用呢?一臉嚴肅的尚結贊,令這些唐軍俘虜心生怯意,畢竟,小命掌握在別人手中。話鋒一轉,尚結贊突然變得慈祥起來,問道:聽說馬燧的侄子也在場,是哪一位啊?聽到此話,馬弇站了出來。

危險在朝堂

尚結贊演技大爆發,當著眾人,對馬弇說:我們吐蕃人以牧馬為生,當初你叔叔對我們還是非常照顧的,吐蕃人民都感謝你叔叔的手下留情。這段表演,可謂是影帝級。雖然,此地距長安千里之遙,可是,被俘的人群裡可是有唐德宗派去的宦官,能夠派到外交場合的宦官,自然級別很高,可以向皇帝直接彙報工作的。尚結讚的歹毒之處就在於此,不經意之間,馬燧的倒黴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不出所料,俘虜被放回去後,馬燧很快被免去副元帥、河東節度使一職,被徹底削去了兵權,與李晟是一樣的下場。

一招離間計,李晟被束之高閣,一招請君入甕,渾瑊被整得灰頭土臉,很長時間抬不起來頭,一招影帝級的抹黑法,遠方的馬燧也應聲倒黴。如此爐火純青的外交策略,出自於吐蕃人之手,真的令人想不到。遺憾的是,糊塗的唐德宗還真的屢屢中招,令人無語。

怎麼樣,帝國之間的刀光劍影中是不是也充滿著智慧的較量呢?看過之後的朋友有何想法?歡迎留言討論。